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太原将建"海绵城市" 关闭"雨后积水"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16  

  本月初持续多次的降雨,让人们体会到秋雨绵绵的威力。很多市民表示,雨水其实是很珍贵的资源,特别是对缺水严重的太原来说,如果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雨水收放自如,那么雨后积水的内涝现象或许会得到改善,而且,储存的雨水还能回收再利用。

  早在前几年,我国已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今年,国家住建部选出了首批试点城市,开始推广。连日来,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我省、我市也在制订相关的实施方案,力争早日将其运用在城市建设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天然“海绵体”被破坏

  9月9日起,我市迎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雨,再次考验了城市排水系统。我们看到,在一些低洼地段或立交桥下,积水主要依靠泵车或是人工打开下水井来加速排水。专家表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块天然的“海绵体”,降雨时,雨水可通过湿地、绿地自然渗透到地下被吸收,其余的下渗到地下河流,最终流入江河湖海。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模式全面流行,城市自然的“海绵体”遭到破坏。

  “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专家表示,硬化的地表使得雨水无法渗透,一旦有了积水,总是难以快速排退。尽管修建了排水管道,但是如果遇到强降雨也是“双拳难敌四手”。“排水口少、井口小、管道直径不够大、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使雨水无法全部流入排水管道,如果降雨持续且强度不减,雨水更加无处可排,自然造成内涝。”

  我市的情况也一样,全市现有排水管网长约1000公里,多数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特别是市区中心的老旧管网,雨水和污水混合非常普遍,因雨污不分,减缓了雨水的排退能力。

  何谓“海绵城市”?

  城市的开发建设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只能依靠管涵、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那么,“海绵城市”究竟是什么?资料显示,“海绵城市”就是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自然生态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让城市成为“会呼吸的海绵”,能在降雨时有效蓄水、避免城市内涝;干旱时释放水资源,天然地起到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在新建公园、居民区、商场、超市、飞机场、火车站或城市道路时,同步在下方配建大型雨水收集设施,路面铺有渗透能力的专用材料,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然后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利用。

  今年4月,首批试点城市出炉,包括嘉兴、厦门、济南、武汉、南宁、重庆等,其实这些地方很早就开始践行“海绵城市”这一建设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其中,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的浙江省嘉兴市,2011年就开始打造“海绵城市”,即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此外,从建筑设计开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等技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推广要系统规划

  6月,《关于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正式下发,其中也提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今后,我省要加快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等重点防洪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改造,全省新增雨水管网600公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000公里。同时,我市正在制定城市排水专项规划,也要逐步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增建新的雨水管网。在道路建设中,优先考虑两侧绿化带作为草直沟,在地势较低地区收集雨水。此外,在公园的扩容提质改造中,要考虑修建雨水收集设施,并大面积铺设渗水砖等。

  虽然“海绵城市”在外地已取得了成就,但要全面推广,还需要统筹规划。采访中,专家们建议:一是统筹规划,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二是明确建设要求,城市新区都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统筹安排管廊建设;三是在新建公园、广场、居民区时,雨水收集设施,要同步和实施。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