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把脉中国“全球城市区域” 制度设计跟不上现实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08  

  “全球城市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在整体上升的情况下,核心城市“首位度”不一定特别高。

  日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召开,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一样,都已经具备了全球城市区域的特征,但在区域层面上,京津冀的层级性相对还不够丰富,作为全球城市区域,其成熟度还不够高。那么全球城市区域发展的机制是什么?我国全球城市区域在发展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机制

  近年来,“全球城市区域”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西方学者Allen Scott。Allen Scott认为,全球城市区域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空间现象。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规模效益递增机制,全球城市也在不断地膨胀,不断地集聚更多的功能,而全球城市经济的核心活动,往往超出了其行政边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城市本身并不是完整的系统,得将其功能性边界范围内,即所谓“功能性辐射范围内”的核心功能都算进去。

  众所周知,城市向外扩张会不断地带来城镇化,在美国波士顿地区、华盛顿地区,城市在不断地向外扩张,以至于两个城市或者几个城市都变得互相联系起来,变成一种大型的城市带。

  不过,这只是全球城市区域的三种主要形成机制中的一种。墨尔本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韩笋生教授,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一个学术论坛上对记者表示,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机制还有其他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类型是,完全从头开始的合作;一种类型是,从上至下的顶层设计。

  “完全从头开始的合作,也就是说一些本地的城市,决定互相联合,形成各种各样的协会,通过体制的改革,或者是通过经济的整合,就会形成一种大的城市群。”韩笋生说,“这种大城市群和其他城市群进行竞争,以便获得它们的相关一些城市区域之内的优势,比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荷兰的部分城市区。”

  韩笋生还表示,从上至下的顶层设计,是从一个传统的规划的角度来做的,也就是说,直接让地方的层面给其一些相应的行政法令,或者是政策,让其来主动形成一些整合的集群。比如哈尔滨、长春,或者是中原地区,等等,这都是这种类型的顶层设计的结果。

  如果总结一下这些大城市区域的发展情况,第一种类型可以叫“长出来的”,第二种类型可以叫“做出来的”,而另外一种可以叫“叫出来的”。

  长三角给中国“全球城市区域”做榜样

  当前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已经具备了全球城市区域的特征,而成渝、中三角等地区也被认为是潜在的全球城市区域。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和以广深港为核心的珠三角,相对来说是更为成熟的全球城市区域形态。不妨观察一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可以说两者都是一组城市在发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这样,总体上,它的成熟度就很明显。”屠启宇对记者说,“目前,苏州正朝超大城市的方向在发展,无锡、常州和南京,宁波和杭州,它们的经济体量都很大,而且上升势头很猛。实际上有一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二线城市都在向一线城市冲击,无论是在功能方面还是在消费水平方面。”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