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城市 » 正文

叶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转型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21  

  一、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背景

  1.从城市发展看今天的城市

  城市是容纳不同种族文化、技术、语言的聚集和融合,其最高功能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目前其容器功能被无限扩张,而流传文明的功能逐渐缩小。城镇化带来的污染、拥堵、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的本源。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势,城市发展还应回归本源,让城市成为人类甚至所有生命体幸福生活的载体。

  2.从世界城市化发展史看中国的城镇化

  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三次城镇化进程中,第三次发生于亚洲及发展中国家。作为代表的中国在1978年城镇化率仅为20%,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预计将于2050年完成城镇化。在相同城镇化率水平下(52%),中国的能耗水平是150年前英国的3/4,约100年前美国的1/2。

  中国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我们应承当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排放责任与义务。中国城市也在探索实践,正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未来四十年中国城镇化对于城市容量的要求,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这一过程相当于把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近6亿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市的郊区。由此带来的城市建设具有较大的体量,减排总量不可低估。根据麦肯锡的低碳边际成本曲线研究,发展风能、核能等工业减排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围绕建筑与交通等的减排措施减排成本较低。如果中国像欧美一样生活,仅靠工业减排无法有效控制总量,只有当控制建筑与交通等生活碳排放,才有控制排放总量的可能。

  “一带一路”涉及53个国家94个城市中,大多数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先于中国,互联网用户比例、城镇化比例高于中国的国家普遍人均GDP也高于中国,这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展开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探索,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西方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与技术,2006年国家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评选出第一批绿色建筑并已有建成的绿色建筑,2012年评选出首批八个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尽管目前我国仍未有真正建成的生态城市范例,但现阶段绿色生态城市已成为我国提升更新、新城规划建设的主流模式。

  3.从中国的城镇化看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机遇

  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6%,集聚了4.2%的人口,4.9%的就业人口,创造了8.9%的财富,消耗了6.6%的电,其九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都高于全国城镇化率。

  但是,珠三角部分城市的建设用地已接近或超出市域总面积30%的安全底线,用地资源紧缺,城镇化发展需要进行存量再造。珠三角水资源、环境容量等资源承载力差异大,城市的公共管理到技术将有巨大的差异。

  近50年来,中国沿海的海平面以1-2.5毫米/年的速度上升,且上升速度逐年增大。预计到2030年,珠三角地区的海平面将比现在升高1-16厘米,若继续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前后,将会升高30厘米。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面对资源紧缺、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重重压力,如何转型发展是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即“优地指数”)的评估结果,珠三角九市已100%是生态宜居建设成效较好的提升型或稳定型城市,并且在绿道建设、绿色建筑建设等方面有突出的建设成果,结合不同城市的评估诊断结果,可针对性的探索进一步提升转型的路径。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