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京津冀绿化建设协同发展 构建国家公园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03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园林绿化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如何实现率先突破?“若想率先突破,京津冀三地园林绿化建设必须做到真正的‘协同发展’,一定要建立规划对接、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实现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对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时也为新时期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前不久,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倡议和组织下,京津冀三地绿化部门成功召开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对接会议和资源数据信息共享联席会。会上,三地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要通过建立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态空间结构布局,同时结合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平原造林等重点工程,优先利用拆迁腾退地实施规划建绿。

  形成互通互联绿色生态廊道

  绿色生态廊道是一个城市或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框架,是城市重要的绿色通风廊道和生物多样性通道。京津冀三地生态廊道只有互通互联,才能在更大空间内强化其生态功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生态体系。

  据邓乃平介绍,按照《规划纲要》中“推进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和“推进永定河、滦河、北运河、大清河、南运河、潮白河‘六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治理”的任务要求,北京市将重点对贯穿全境并通向津冀的30余条交通干线和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4条重要水系进行绿化建设,其中重点加大9大楔形绿地的建设力度,通过加宽加厚、改造提高河道和干线道路两侧绿化带,使交通干线每侧形成宽度在50米以上的永久绿化带,重要水系每侧形成宽度200米以上的永久绿化带,并构建1000-2000米宽的绿化控制范围,全面提升绿色廊道生态防护林质量和景观效果,并与津冀绿色廊道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共同构建平原生态廊道骨架。

  京津冀三地虽然均为行政区划概念,但三地的生态环境却是一个整体。如河北省有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也有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都属雾灵山区域。对此,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配合有关部门,整合京津冀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如在雾灵山区域,可依托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在海坨山区域,可依托河北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在百花山区域,可依托河北野三坡、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形成环首都国家公园环。同时,该局还将与津冀两地继续完善森林防火、林木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生态保护执法等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推动果树、花卉、种苗等林业产业协同发展。

  持续实施水源保护林建设

  京津冀西北部是整个行政区域的重要水源地,今后,三地将联手以生态涵养区建设为重点,持续实施水源保护林建设。

  据了解,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协同开展坝上地区120万亩退化林分改造试点项目,积累改造经验,探索京津冀退化林分改造协同机制和技术模式。该项目计划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此外,按照《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规划》100万亩的任务安排,北京市在2009 2014年完成50万亩造林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张承地区密云、官厅两库上游重点集水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持力度,加快荒山治理进程,重点推进环京6县绿化建设,到“十三五”末完成规划100万亩的造林任务,并努力增加张承地区森林面积,增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增加水量功能,提高该区域整体生态建设水平,建成京津冀区域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未来,京津冀三地在城市之间、城市与功能区之间,将通过大片森林、湿地的规划建设,构建绿色生态隔离地区,形成良好的城市群生态体系,并以大兴新机场、2022年冬奥会等重要区域为重点,在通州、大兴、房山、燕郊、香河、廊坊、固安、涿州等相关区域,加大造林力度,形成京津保地区大规模生态过渡带。

  同时,北京市将开展永定河、北运河、大清河、潮白河沿线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并于5年内,在与天津、保定比邻的房山长沟、琉璃河,大兴长子营、青云店,通州马驹桥、张家湾、西集、漷县及北运河通州区域,新建湿地3000公顷;在张承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永定河、潮白河、官厅水库区域恢复湿地8000公顷,使北京市湿地保有量达到5.4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提升到3.31%。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