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机动车已达60多万辆,每月还以数百辆的速度增加,现每百辆机动车停车泊位仅13个,而且大量占用地面空间、道路两侧和人行道,地面交通拥堵已成为兰州最大的‘城市病’。在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副主席陈静与部分政协委员组成的课题组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快兰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议案》,纷纷建议开发地下交通空间,建立“地下兰州”,助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现状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病”
据调查,兰州机动车已达60多万辆,每月还以数百辆的速度增加,现每百辆机动车停车泊位仅13个,而且大量占用地面空间、道路两侧和人行道,地面交通拥堵已成为兰州最大的“城市病”。与此同时,空间狭窄,用地不足,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快速扩张与空间规模限制一直是兰州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不论老城区还是新开发区域,土地开发近于饱和,市区地面高层建筑密度大,道路结构不尽合理,地下管网错综复杂,绿化面积逐年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抗灾自救能力日益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兰州的进一步发展。
长久以来,我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处于自发、零散状态,以商业、停车场开发为主,功能单一,与地上建筑功能不互补,各个地下空间独立运行,缺乏相互连通和衔接。在已开发的地下空间中,有的闲置,有的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和功能。一些地下商业、餐饮、娱乐业管理混乱,存在火灾等大量安全隐患,甚至藏污纳垢。
优势建立地下交通实现快捷通达
据专家分析,每利用1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相当于增加5000亩土地。建议案中提到,据兰州四版城市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250平方公里。如果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规模达到规划总规模的40%,就能开发100平方公里地下空间,将有效缓解用地矛盾。
同时,建立城市地下交通网,将具有便捷、快速、全天候通行、不破坏景观和建筑、不影响地面视线、不产生地面噪声、不影响地面行人和车辆、降低尾气污染、减少能源消耗等优势。届时,如果形成地下、地上、空中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将极大改善交通拥堵现象,实现城市交通快捷通达。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将有利于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的集约化、环保化、节能化、安全化发展。例如将供水管、排污管、供热管、电缆和通信线路等置于“市政管线公用共同沟”,可缩短管线30%。同时,能提高管线的安全性及维护管理的便捷性,减少和消除“拉链式马路”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实现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
建议案中还提到,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设施以及各种文化、体育、娱乐、休闲设施,能够大量增加商业服务业空间,较大程度提升市民生活的便捷性、舒适度和清洁度。同时能够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证地面有更多绿地、可以建更多广场,改善生态环境。此外,兰州人口密集,开发利用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地下空间,对增强城市总体防护能力有重要作用。
规划“一轴、三心、多片”发展规划
建议案从兰州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实施规划。近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用应按以下思路进行:即呈“一轴、三心、多片”形态。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地下管廊,在全面普查地下管线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把已有的和新建的电力、通信、供排水、供气等管线有序地组合在地下管廊中,并建议将全市城区的垃圾转运设施逐步转入地下。
建议案还提出,利用地下空间大规模建设地铁、停车场、人行道和地下换乘系统,是解决目前我市地面交通拥堵的主要出路。利用城区道路网,建设各次干道及支路的地下停车库,再利用主干道地下快速通道串联起来,形成“丰”字型地下交通停车网。还可利用城市公园、广场、学校操场等建设地下停车库等,逐步将市区内主要停车场大部转入地下,并率先谋划建立一批地下综合体,如张掖路及西关地下综合体、西客站地下综合体、东方红广场地下综合体、火车站地下综合体等,利用这四大地下综合体带动中心城区改造升级和环境提升。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需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管理,搭建信息和技术平台,构建一个“统一、通用、标准、智能、共享“的地下空间信息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具有储存、管理、分析、统计、查询、输出、更新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