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互联网,“浙江海盐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富有成效”、“朔州农业发展银行注资8000万支持右玉城镇化建设”、“牡丹江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有序推进”等新闻不断见诸网页,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
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如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日,在第十七次北京学学术年会上,“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记得住乡愁”这一议题引发热烈讨论,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乡愁实质是地方和文化认同
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个引擎的飞速运转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乡愁恰恰与人们的情感联系最为紧密。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学者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层次的“乡愁”一词,出现在官方决策平台上,体现了中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从学术范畴挖掘乡愁的深刻内涵,对贯彻落实中央这一精神,有重要意义。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李蕾蕾认为,中国经历了30余年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巨大变革与转型,在目前的社会语境下,乡愁正是民众面对社会变迁的复杂情感和心理状态。在她看来,乡愁由故乡地理、童年历史、公共生活和情感记忆四个要素构成,乡愁的本质暗含理想之乡与真实之乡的对比、愁与乐的情感或记忆矛盾、空间流动与稳定栖居的张力、主体性的变动与多重,以及家国尺度的转换等各种复杂特征。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司徒尚纪认为,乡愁是指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原乡风物的追忆等不舍的情怀。山、水、乡愁的组合,实质是一种生态文明,一种协调、和谐的人地关系,其深层根源是人们的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耿波看来,乡愁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属于人生审美化的范畴,是人们离乡若干年后对村落的美好反思和回忆,其本身是美的。而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下,乡愁既意味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欣赏,也包含着对当下处境的满足,这样的乡愁才是美的,而不是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