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绿添金”
新品种新技术助力科学绿化
近年来,山东省林科院注重林果新品种繁育和新技术组装配套。全省建立林草种业创新试验示范基地100余处、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圃200公顷,繁育良种苗木4700余万株,营建良种示范林10万余亩,辐射带动发展3000万亩,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奠定基础。培育的“鲁林9号”无絮杨、“鲁柽1号”柽柳等新品种已成功转化落地。
积极践行适树适地、良种良法配套理念,转化或推广的白蜡、柽柳、刺槐、柳树等林木良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在东营、滨州、潍坊、临沂等区域广泛推广应用,栽培面积达1000万余亩,辐射推广到河北、天津、辽宁、新疆和内蒙古等地。解决了环渤海泥质盐碱地及鲁中南瘠薄山地造林的技术难题,既能美化绿化困难立地生态环境,又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为切实维护古树名木资源安全,山东省林科院多次派出专家组赴山东各地开展古树复壮科学研究。采取多种技术措施改良立地环境,将濒危衰弱和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列入复壮计划,组织专家会诊,科学制定复壮方案,打造全新、多元、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古树为基础讲好林业故事,探索挖掘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生态维度、人文厚度深入挖掘和讲述古树名木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良好氛围。
“兴绿生金”
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森林质量
创新推出柽柳-肉苁蓉复合经营模式,采用单侧机械播种方式接种,实现机械化播种,在环渤海盐碱地区栽培应用面积已突破1万亩,亩产鲜品1300余公斤,亩产值超2.6万元。
提出白蜡良种配微生物菌剂利用盐碱地新模式。白蜡良种与共生微生物联合应用,改善了盐碱地的生物肥力,降低了盐碱危害,“鲁蜡5号”“盐蜡”的耐盐能力提高到0.5%。该技术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造林、盐碱地造林、城乡园林、农田林网、“四旁”绿化等,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应用面积10万亩,白蜡造林保存率提高12%,材积提高15%,土壤含盐量降低30%。
研发的专利“一种木材单板微波干燥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山东晟昌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鲁丽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该专利技术对杨木单板进行干燥,干燥后无碳化现象,且成本比常规蒸汽干燥技术降低20%以上。与寿光市鲁丽木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合作成立鲁丽新材料研究院,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护绿成金”
加强林草资源保护
生物阻火林带构建技术有效助力森林防火。该成果揭示了林带及周边林分对阻火的协同作用规律,筛选出一级阻火树种7种、二级阻火树种11种,创建了景区—道路—生态景观型、山脊—坡面—生态防护型、山脚—田边—生态经济型等生物阻火林带优化配置模式,研发了以林带树种组成、宽度、密度等为关键要素的生物阻火林带营建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与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完成的松材线虫病研究成果“褐梗天牛与松材线虫病传播关系”,纳入《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2年版)》。团队研制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生物杀虫剂2种、注干剂3种,林间防治效果均超过70%,每年可节省防控经费约3亿元。
研发主要经济林炭疽病病原与种群结构和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了14种经济林炭疽病种类调查和鉴定,研发炭疽病菌主要种类分子检测技术,开展了生防菌剂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该成果在核桃、油茶、苹果等经济林产区被广泛推广应用。(赵坤 杨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