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皖北平原生态林业的绿色丰碑——安徽皖北国有林场见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14  
皖北平原生态林业的绿色丰碑安徽皖北国有林场见闻皖北,拥有全省37.8%的面积、48%的人口,是安徽发展举足轻重的板块;淮河穿境而
 

皖北平原生态林业的绿色丰碑

——安徽皖北国有林场见闻

皖北,拥有全省37.8%的面积、48%的人口,是安徽发展举足轻重的板块;淮河穿境而过,地势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淮北平原,是全国重要能源和粮棉基地,其生态林业的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皖北林业发展中,国有林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仲夏,笔者深入皖北部分国有林场,看变化、听心声,所到之处皆万木葱茏、生态良好,职工思想稳定、收入稳定、生活稳定,场领导干部一门心思谋生产、求发展,林场呈现出勃勃发展生机。

夹沟林场:扩绿护绿保生态

沿着宽阔整洁的符离大道前往宿州市夹沟国有林场,但见路旁近处是随风摇曳、即将收割的小麦,远处则是山峦相连、绵延起伏的青山。

来到林场场部,满脸黝黑、在林场干了40年的场长孙璟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林场的情况。林场始建于1950年,总面积3.6万多亩,当时岩石裸露,荒芜一片。经过三代林场职工的不懈努力,荒山披上了绿装。国有林场改革以后,林场管理体制理顺了,职工工资得到了保障,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足了,林场面貌日新月异。

尤其近年来,场里坚持以生态为根基、以项目为推动,大力开展护绿增量、提质增效工程。2019—2023年,林场申报实施了造林绿化、生态修复、良种繁育等20多个项目,仅2023年度就完成新造林、森林质量提升、退化林修复等营造林任务1万多亩。林场利用七八百亩苗圃地,采取“良种+良法”大力繁育侧柏、黄栌、麻栎、青檀、黄连木等优质乡土树种,年出圃苗木约10万株,满足林场和周边造林所需,将过去单一的侧柏树种逐步改造为以侧柏为主,阔叶树、彩叶树混交的林相。

“我们从景观、美学等角度,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提升,增加彩叶树种的种植量,形成春夏葱绿、秋斑斓的景象。”孙璟说。

植绿重要,护绿更为艰辛。林场地跨3个县区,与5个乡镇、10个行政村接壤,辖区还有4座寺庙,加之皖北平原是粮食主产区,人为活动、农事频繁,因而森林防火任务十分繁重。为此,林场一手抓自身防控,建立市级森林防火标准器材库,建立森林防灭火预警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合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一手抓联防联控,宿州市与淮北市,以及林场与跨界淮北市毗邻区域设立两市联合林长制,林场与周边10个行政村签订森林防火联防联控协议。近3年来,林场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群峰沉碧,木秀林峰。如今的夹沟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8.3%,拥有皖北罕见的天然次生林5000亩,树种丰富、结构稳定、林相优美,跻身安徽省示范国有林场行列。

白杨林场:五大基地各有千秋

位于庄子故里的亳州市蒙城县的白杨林场,成立于1958年,位于蒙城县东大门,紧邻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和329国道,区位重要。林场总面积8385亩,其中有林地7800亩,栽植有杜仲、杨树、栾树、元宝枫等。

近年来,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林场依靠资源优势,创新建设五大基地,大力发展白杨树、小白羊、白芍、花生“三白一花”特色林下种养产业。

无絮杨繁育基地加快有絮杨更新。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引进经国家审定的无絮杨良种——“南林3804杨”“南林35-3杨”等,累计繁育无絮杨130亩。预计今年秋季可出圃一级无絮杨树苗30多万株,可满足林场和周边杨树更新造林需求。

杜仲基地支持发展养殖业。通过招商引资,林场建设杜仲种质资源基地,共繁育5000多亩杜仲。凭借杜仲基地年产1000吨鲜叶和干叶的有利条件,林场有机羊产业发展火热。

义务植树基地推进国土绿化。蒙城县政府把林场确定为县直义务植树点,每年组织县直各单位和有关乡镇来林场参加义务植树,林场做好规划,现已栽植120亩。

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促进受损生态修复。林场与市、县检察院联合共建,检察院将生态损害修复资金交给林场,林场通过招投标方式组织造林修复,共同落实生态治理责任,促进受损生态林修复。现林场已收到修复资金20多万元,栽植各类树木4000多株。

依托乡土树种科普和育种园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基地。2023年,林场申报实施了乡土树种科普和育种园,规划面积120亩。在此基础上,林场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合作,在科普育种园中建设法治长廊,开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打造法制宣传教育基地。

“基地建设的目的,既是林场自身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场长赵明坤说,林场集合五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林场吸引回乡创业青年在林下养殖白山羊2000多只;招商公司在林下规划种植白芍500亩,现已种植了100亩。同时,林场鼓励职工家属、周边农民在林下种植花生约1000亩。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林场租金收入,节省了抚育管理成本,而且每年能为农户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

界首林场:小林场发挥大能量

位于皖西北、黄河故道的阜阳界首市国有林场,是安徽省面积最小、职工人数最多的林场,现有林地面积仅3553亩,职工总数达595人,却先后荣获“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等多项殊荣。

林场始建于1958年,原名中保友谊葡萄场,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省财政厅投资、省林业厅负责兴建的。后林场经历管辖、名称、建制、性质等一系列波折,林地面积流失严重,职工工资难以为继,林场与附近农民因土地纠纷矛盾重重,职工上访不断。

2017年国有林场改革以后,林场定位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林场定性、定编、定岗,放下生存包袱,职工得到有效安置。轻装上阵后,林场一方面谋划未来发展,陆续出台国有林场管理办法、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规范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管理,增强林场发展的自身动力;另一方面,本着“场小虽不能做大,但可以做强、做出特色”的理念,先后收回被非法占有的林地1600多亩,发展楸树、栾树、梓树等乡土树种和葡萄、薄壳山核桃等优质经济果木林。2023年,林场完成造林110亩、幼林抚育1100亩,新建良种培育基地25亩,培育速生无絮杨、无刺刺槐50亩,新建碳汇林200亩。现在,场区森林覆盖率达80%。

在离场部不远的一片栾树林中,碗口粗的栾树郁郁葱葱,下面栽的是白芍,林地旁边是水泥修砌的约两米宽水渠,渠水里一蓬蓬荷叶随风摇曳。“水渠既可灌溉,又可护场,还能种藕养鱼。”场长康献华介绍,“林场界边都有这样的护场渠,一年能收藕2000公斤、产鱼1000公斤,既杜绝了与周边群众的土地纠纷,又增加了林场收入。”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林场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以节日活动聚集人气,吸引游客春来踏青赏花、夏来避暑乘凉、秋来采摘瓜果。林场还积极“走出去”,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造林总场结为友好林场,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与省林科院、省林职院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

“我们将继续发力,把林场建设成一座以森林保护、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天然森林公园。”康献华对林场的未来充满信心。(龙琳 张婷婷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