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内蒙古通辽努力恢复科尔沁疏林草原景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6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全市沙地面积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未治理面积996.62万亩,是科尔沁沙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全市沙地面积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未治理面积996.62万亩,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主阵地。

2023年6月以来,通辽市充分认识歼灭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主动担负起重大政治责任,紧抓快干实干,切实把主战场、主阵地责任落实到位,全力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努力恢复往日科尔沁疏林草原自然景观,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屏障作出通辽贡献。

发扬斗争精神 一茬接着一茬干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辽市共实施了六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市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提升至19.47%,综合治理率达到75%,实现了“绿进沙退”。

40多年来,通辽市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防沙治沙工作始终,建立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一茬接着一茬干。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启动以来,通辽市旗两级分别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相关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调度推进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相关工作。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印发了《通辽市推进“三北”工程 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实绩考核范围,形成守土有责、奖功罚过的机制,以“四级书记”打头阵确保歼灭战始终高位推进。

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新治沙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采取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引导社会资本和政策性、开发性各类金融机构投入,形成聚金治沙强大合力。同时,制定了《通辽市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若干措施》,引导农牧民群众和农村牧区合作组织积极参与防沙治沙。

科学分类施策 紧抓快干实干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编制了《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2021—2030年)》。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思路,聚焦沙尘入京和风沙危害两大重点生态问题,确定了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同时,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五个千万工程”,发展“五大生态产业”,力争实现“五大生态治理目标”。

落实落细沙地治理任务,多渠道筹措启动资金,力争把全市1万多个300亩以下没有治理的零散点尽快消灭。去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沙地治理200多万亩。今年春季,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从南向北陆续开工建设,逐渐掀起热潮。

防沙治沙既要讲究科学方法,又要创新机制模式。在多年治沙实践中,通辽创造出网格固沙、以路治沙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治沙模式。奈曼旗通过修筑穿沙公路,优先治理公路两侧沙地,并逐步向腹地延伸,累计修通穿沙公路9条、384公里,完成沙地治理30万亩。科左后旗首创“深栽浅埋”植树技术,探索保活造林机制,极大提高造林成活率。

把量水而行作为刚性约束。按照“四水四定”原则,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注重选育耐旱乡土树种草种,推广集水节水造林种草、农田高效节水等技术措施,科学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最大限度减少取用地下水。在实践中,大力推广以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积极发展旱作农业,运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减轻风沙影响,减少水土流失。

建管结合强法制 巩固扩大成果

治沙,后期养护管理尤其重要。通辽市牢固树立保护建设并重原则,严格落实“四级林长”责任制,从严从实执行禁垦禁牧政策。

用最严密的法治体系护佑绿水青山。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并准备颁布《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力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决定》。市政府组织编制了《通辽市“十四五”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及配套政策,依法规范沙地治理和资源保护利用。

用最严格的制度机制护航美丽通辽。把推深做实林长制作为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禁垦禁牧制度。市委组织开展了林长制工作专项巡察,压紧压实从各级林长到基层护林员的责任。

用最严格的监督执法守护生态颜值。构建属地党委政府、纪检监察、公检法司、林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常态化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针对通辽毁林毁草开垦高发势头,各级各部门分区包片严看死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禁垦禁牧工作的通知》《关于严格用地分类管控加强违法用地整治的通知》等,对破坏生态红线、乱开垦、滥放牧和违规占用林草资源等行为下狠手、出重拳。

合理开发利用 实现效益最大化

防沙治沙既是生存问题,又是发展问题。近年来,通辽市探索产业化治沙新路径,积极发展沙区特色产业,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为沙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地制宜选择生态与经济兼顾型树种草种,重点发展以特色种养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沙化比较严重区域加大柠条种植比例,在退化草原区域适当补播羊草、披碱草,增加林草植被,也为舍饲养殖业提供饲料保障。在比较平缓、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适度规模发展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和以文冠果、榛子、仁用杏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基地。全市塞外红苹果产业基地已达32万亩,年产值6亿元。同时,充分利用林间、林下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和养禽等特色林下经济,全市林间空地建成药材基地30多万亩。

充分利用林草沙资源,大力发展以林草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推进果品产业从单一生产销售鲜果转向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增值,积极引进中小型苹果、葡萄、沙棘、仁用杏、榛子等林产品研发和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以柠条为主的灌木饲料、羊草为主的优质牧草和中蒙药材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风电光伏+治沙”产业,2024年在科左中旗、扎鲁特旗新增风电光伏装机规模110万千瓦,完成综合治沙16.4万亩。

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结合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及全域自驾游,以国省干道为纽带,打造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李向峰 李想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