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丰收
在油茶产业发展上,黔西南州林业局安排植被恢复资金480万元在册亨县、望谟县建立2个油茶丰产示范种植基地。截至2019年,已完成油茶新植8万亩、低改5万亩目标,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在石斛产业发展上,已完成石斛种植0.67万亩,兑现省、州石斛产业发展资金320多万元。
截至6月底,黔西南州全州完成林下菌药种植6.16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54.36%,累计用工量23.36万人次。
金秋八月,万物繁茂。
峰峦似海、万木吐翠的黔西南州山林里,树干上石斛拔节枝芽、树林间菌药清香馥馥……多年来,黔西南州一直致力于把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为金山银山,“林下经济”风生水起,菌药齐发生机勃然,林间,不时传来群众开怀的笑声。
如今,金州大地上遍地聚宝、点绿成金。
资源转化,生态优势促发展
近日,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一派青绿。
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曾是“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坡石头无粮收”的地方,山多、石多、坡多、土少,严重石漠化,使冷洞村一度成为不宜人居的区域。
为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有效遏制石漠化,冷洞村人开始植树造林,探索在石山上种植金银花、射干等中药材,不仅让荒山秃岭绿起来,还为村民找到了致富增收门路,不少长期依靠救济的村民靠种植金银花实现了脱贫致富。
冷洞村的可喜变化是黔西南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黔西南州的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
作为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黔西南州牢牢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历届州委、州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走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新路。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基本绿化贵州”,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启动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黔西南州以绿为底促发展,2019年全州森林覆盖率已上升至61.17%,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石漠化治理,该州曾先后组织开展了绿色贵州建设3年行动计划、“石漠化山头绿起来”“以树为纲·绿色小康”等系列活动,昔日的荒山石山逐渐添绿增翠,石漠化山头渐次铺上了一层层绿装。“十二五”期间,该州共完成各类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营造林279.46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黔西南州成为整体列入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州。
如今,广阔的林地让黔西南州林下经济大有可为。为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黔西南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林下经济产业。为指导全州林下经济发展,该州制定了《黔西南州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上半年,全州积极争取省级项目支持,获省级2020年第一批省级林业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专项资金项目5个,补助资金3069万元,其中省级林下经济示范项目3个,指导9个县市和义龙新区分别创建一个林下经济示范点。
昔日,漫山遍野的“绿色海洋”,正向富民兴业的“绿色银行”转变。
培育产业,靠山吃山谋富路
驱车循着狭窄的林间山道回环,到达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贵村石斛谷。鸟叫蝉鸣阵阵入耳,蜿蜒的山道两旁,成片青杠林遮蔽着刺人的阳光,一株株石斛草爬满树干,树下独角莲等珍稀药材生机勃勃,轻柔的山风拂过,药香包裹全身,令人心旷神怡。
“靠山吃山”挣得工钱,已是者贵村村民李如念的日常。摘花、除草、育苗、浇水……在石斛谷基地工作第7年,每月5000元左右的收入令她满心欢喜。
“公司现在已带动了260余人实现就业,每月最低工资在2000元左右。”石斛谷管理者、安龙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墅东介绍,依托当地优越的南盘江沿江立体生态环境,以当地梨树、青冈、板栗、棕榈等阔叶树为主作为铁皮石斛的攀附物,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已有6000亩。“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参与管理、采收用工等方式,农户从土地流转上获得补贴收入,同时参与石斛生产劳动再获得一份收益。”
在望谟县石屯镇喜独村蜜蜂养殖基地,郁郁葱葱的枫香树下蜂箱一字排开,小蜜蜂进进出出十分繁忙。“采集、过滤、装罐步骤都不复杂,管理方式挺容易的。”基地管理人员、喜独村村民韦光才告诉记者,如今甜蜜事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也给村民们带来了“甜蜜”脱贫路。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5月以来,喜独村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在林下养殖蜜蜂300箱,今年预计采收蜂蜜1000斤,按每斤100元售出,预计可回收10万元,带动村中14户贫困户增收。
不仅是林下养蜂产业,近年来,望谟县依托资源优势,提出围绕“一棵树”(板栗)推动“一县一业”的目标,大力推进板栗种植,目前该县有板栗种植面积23.6万亩,小小板栗是村民们脱贫致富金果。在板栗种植大村洛朗村,村民们收了板栗摘蘑菇、摘了蘑菇采割蜂蜜,围绕山林形成的“立体林下经济”,让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收获满满。
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黔西南州充分发挥林业优势,做足林地文章,有力推进油茶、石斛等林业重点产业发展。
在油茶产业发展上,黔西南州林业局安排植被恢复资金480万元在册亨县、望谟县建立2个油茶丰产示范种植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面积1600亩。截至2019年,已完成油茶新植8万亩、低改5万亩目标,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共投资6334万元,涉及3个县(市)33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85个村4403户林农,其中,贫困户534户2412人,涉及贫困户户均享受种苗补助款200元,人均劳务收入3000元左右。
在石斛产业发展上,已完成石斛种植0.67万亩,兑现省、州石斛产业发展资金320多万元。据统计,新增石斛种植基地可带动农户600多户21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0多户1400多人)增收,带动就业6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多人);组织安龙、兴义等县(市)申报省级石斛示范基地建设奖励、石斛龙头企业奖励等石斛产业补助资金项目,已通过省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和公示;兴义市两家石斛企业获批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务工就业,林下生“金”助增收
岳顺前大步走在产业道上。
身旁,数万棒黑木耳菌棒直立林间地上,一排排一行行,一片片一块块,列着整齐的队伍等候他检阅。
“再有一个月,我这4万个菌棒就要投产,按最低产值计算,可以收入5万元。”岳顺前说,一年可以采收两季,收入10万元指日可待,“不但自己能快速富裕,也能带动其他乡亲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增收。”
氤氲六月,位于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双龙小镇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上,人们忙着除草、管护。从万峰湖镇搬迁到小镇的贫困户岳顺前一家三口也在自家的8亩食用菌基地上忙碌。响应号召,带头发展,岳顺前一家信心百倍战脱贫的干劲,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新市民文英付已在基地里忙了一个多月。“我和老婆最近在这里务工,干一天每人有100元的收入,还供应午饭。”文英付笑着说,他也承包了2亩林下黑木耳,盼着一个月后再掘得一桶“金”。
“我们这个基地直接参与种植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100多户,每天在基地务工的有300多人。”据基地负责人王茂健介绍,该基地规划种植林下食用菌达1200亩,依托县内实力企业提供优质菌种和技术保障,根据林地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种植黑木耳和香菇等不同食用菌品种。因为基地正处在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双龙小镇和蘑菇小镇之间,通过前期的宣传动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
6月12日,兴义市洒金街道阳光灿烂倾泻,新市民黎家农手脚麻利地搬运地上的成堆菌棒,“林下干活凉快,一天还有80块钱的收入,好日子要感谢共产党嘞!”话音落下,旁边正在劳作的数十名新市民开怀而笑。
林下清风起,最是抚人心。“每天早上6点过就过来干活了,每天能挣到100余元,大家都高兴。”新市民陈显秀2019年从兴义市雄武搬迁到洒金街道栗坪社区,近段时间每天都来基地务工,稳定又可观的收入让她喜笑颜开。
“从5月17日发展‘林下经济’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农业,现在每天有500余名新市民上山务工,为稳岗就业开拓了一条绿色之路。”这充满希望的场景,也令洒金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圣感到欣慰。林下菌药项目稳岗拓岗作用日益凸显,新市民开心,干部们也开心。
开年以来,黔西南州把林下菌药产业作为增加新市民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按时高质量夺取“两战两胜”的重要载体,迅速形成系统性抓林下菌药产业的政策、机制和落实体系,推动发展要素快速聚集,并把新市民居住区周边符合发展林下经济的区域、符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群众自愿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一律纳入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州完成林下菌药种植6.16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54.36%,累计用工量23.36万人次。其中:林下食用菌3.16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45.09%,累计用工量12.52万人次;林下中药材3.0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69.34%,累计用工量10.8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