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温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胡良万介绍,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天星植物编艺公园建成为全国唯一以花木编艺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景区,先后获得中国村庄植物编艺研发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都市乡村旅游特色村落、成都市最美赏花基地等殊荣。
“之前我们是以紫薇、桂花、海棠等传统品种为主,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们与四川农大、成都市农林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着力于新品种选材的研发。”几乎每天都到编艺公园查看公园相关进展的寿安镇镇长助理方超说。
在此基础上,该镇引进知音元、幸福时代等设计研发团队,建成编艺博览园、编艺创研中心,会同合作社、专家、群众制定产业提升方案,扩大植物编艺选材20余种,研发植物编艺产品120余类、5万余件。为了打造天星编艺品牌的形象,增加消费者偏爱度,提高市场占有率,近期共申报注册30种编艺商标。
同时,编艺公园内产品小型化、特色化、精品化也在不断推动中,并努力研发“编艺+”衍生产品等10余类“天府伴手礼”。
笔者从编艺大师漆康林处了解到,通过与高校深入探讨,他缩小编艺尺寸,研发出了“掌心编艺”,使游客能够将编艺产品随身携带,让编艺走出“可爱风”。2019年通过小型化的创新,他创收超过了100万元。
“借力温江花木一带一路出口,我们也在紧邻天星村的天源村建设了花木编艺标准化生产和进出口双基地。”温江区寿安镇镇长刘驰说,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俄罗斯等国的花木展会,提高编艺在国外的知名度,产品销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该镇花木销售额达1.5亿元,其中创汇50万美元。
天星编艺合作社理事长刘纪东于2015年上任,见证了整个植物编艺公园的建设。他表示,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当地设立50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鼓励和引导农户产业提档升级,增加收入。
编艺公园内的薛刚园艺场就享受到了这个基金。他利用区域优势,近路端展示产品,设立展示带;远路端是研发工地及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该种模式,去年该园艺场实现收入上百万元,带动周边园林企业10余家。
编艺公园内也打造了“阳台经济”编艺集市,成功签约商户30余家,汇集花木匠人,研发出十二生肖盆景编艺、桌椅编艺等30余类“阳台编艺”,带动参与群众年均增收8000余元。
天星村村委书记谢思凯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上颇有心得。他告诉笔者,编艺公园以“农民夜校、新市民培育中心”为平台,培育新型农民2000余人,建立乡贤、致富能人等人才资源库240余人,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等80人。园内的漆康林、罗世军两位编艺大师,被授予“中国村庄植物编艺大师”称号。
人才的不断培养夯实了花木转型升级和农旅融合的基础。村民通过“众筹模式”,自愿腾挪土地40余亩建造编艺博览示范园,无偿将上百件编艺精品集成到示范园中。同时,依托上万亩花木资源和40余个特色川西林盘,以“二三里”项目为中心,建成一亩原乡、紫陌林等民宿项目,突出“文化创意”主题,正在加快推进六居雅堂、半称心等农旅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