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考出去了,算得上是鲤鱼跃龙门。”19岁那年,欧阳赟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为自己能走出贵阳感到自豪。20年后,他辞去上海一家外企高管职务,只身回到贵阳进军大数据产业。充满活力的贵阳,正日渐成为“贵漂”和创客圆梦的热土。
连续10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4年举办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改革开放求发展的路上,偏居西南一隅的贵阳奋起直追,赢得了一片广阔天地。
“一坛一会”带来了名气,更给了贵阳弯道取直的机遇。GDP增速连续5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77亿元增至2017年的3537.96亿元。大数据引领的数字经济异军突起,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改革开放40年,贵阳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绿色新路。
绿色打底: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青山碧水,林海起伏。时值深秋,贵阳依旧绿意满城。
森林覆盖率超过48%,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95%。爽爽的贵阳,演绎着从酸雨之城到森林之城的靓丽蝶变。
受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四面环山的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上世纪90年代,贵阳成为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六旬老人张家栋回忆,站在东山俯瞰全城,黄烟腾空、红烟弥漫。“在家不敢开窗,出门溜达一圈,灰头土脸,要是出点汗,身上还能搓出一团泥。”
为走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恶性循环怪圈,2002年初,贵阳作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随后,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污染大户撤出市区,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被关停取缔,城市燃料由煤改气……强硬措施步步推进,贵阳当年就顺利摘掉“酸雨城市”的帽子。
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被称为贵阳的“三口水缸”,占城市供水量的七成左右。由于工农业发展、城镇扩容,两湖一库水质逐步恶化,局部一度暴发蓝藻,严重危及市民的饮水安全。2007年,贵阳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对“三口水缸”进行综合治理。与此同时,贵阳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环境保护审判庭、第一个具有独立建制的环境保护法庭,开启了我国环境生态司法保护的先河。
“保护青山绿水动真格,攥指成拳,才能守护好生态保护这道红线。”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副主任吴德刚介绍,从划定生态红线,到构建生态文明司法体系,再到出台首部地方性生态保护法规、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贵阳一路探索不停,已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各个环节,全方位打造了一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
2009年,贵阳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这一年开始,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乘势而出,此后又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至今已举办10届。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知绿、护绿、更懂绿。改革开放初期,贵阳就提出建设环城绿带的目标,通过20多年的努力,打造出两条蜿蜒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两条林带环绕下,贵阳展现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舒适”的面貌。近年来,贵阳还从中心城区拿出16平方公里“黄金宝地”,打造了3个城市湿地公园,给城区的生态系统增添活力。此外,贵阳还着力构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于一体的城市公园体系,致力“千园之城”建设。
如今,生态环境已成为贵阳最响亮的品牌、最突出的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浓郁的绿色家底,为贵阳的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数据为翼:后发赶超的路径选择
今年9月,贵阳高新区一座无人驾驶测试基地里,15名来自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产业的学员,共同体验了为期5天的无人驾驶技术实训课程。
这个基地是全球为数不多面向个人线下开放的自动驾驶实训场所。“贵阳是一片探索创新的热土,对科技创新的包容度很高。”打造这一基地的翰凯斯公司创始人喻川介绍,政府免费提供的联合智造创客基地,汇聚了10多个跨学科创客团队,大家汇聚一堂碰撞智慧火花,携手设计开发创新产品。
绿色发展,产业选择是关键。曾几何时,贵阳还在依靠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2013年起,贵阳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的战略性选择,打响了一场抢占先机的“突围战”。
始建于1969年的中航工业永红散热器公司,是国内第一支铝制散热器制造商。2016年,一家有重要业务往来的汽车企业,发现其存在信息化严重缺失、产品质量不可追溯等问题,要求公司对生产管理进行全面整改,否则中断合作。
关键时刻,出手相救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年轻团队。“我们接手改造时,车间还在用纸质表格调度生产,生产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三线建设时期。”贵州航天云网公司总经理杨灵运,带着刚刚组建1年多的队伍,为永红散热器公司打造了一座数字化车间,使库房管理准确率提升90%以上、产品质量水平提升30%。3年时间,贵州航天云网已为上百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三成以上。
“大数据的聚集、融通、应用,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先行先试的突出特点。”贵阳市长陈晏表示,贵阳正依托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以千企改造、千企融合为抓手,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各类场景的运用,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近年来,贵阳紧扣打造“中国数谷”的目标,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不仅吸引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还培育了货车帮、朗玛信息、易鲸捷等本地优强企业。到2017年,贵阳大数据企业达到120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亿元。目前,全市拥有17.55万名大数据从业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贵漂”变为“贵定”。作为全球首个大数据主题博览会,一年一度的数博会塑造了一个技术交流、成果发布、商业合作、创新展示的独特平台,成为贵阳又一张闪耀全球的名片。
民生为本:市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漫步贵阳街头,绿水青山环绕间,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等举目皆是。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一步一景,城市里的湖光山色,映衬着贵阳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眼瞅着水一天天变清,山一天天变绿,我的心情也一天天敞亮起来。”81岁的雷月琴是一名护水志愿者,34年间她走遍贵阳各大水源地,调查沿线的水质污染情况。在老人的手绘图本上,标注的工厂越来越少,污水处理厂越来越密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上,贵阳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用心打造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向市民交出一份“绿色答卷”。
位于白云区南部的泉湖公园,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棚户区。违法建筑、破旧房屋和烂尾楼林立,废弃污水随意直排,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岸边杂草丛生,湖水发黑发臭。
2016年,白云区重拳出击治理泉湖片区,对湖区湿地生态进行系统修复,还湖于民、还生态于民、还文化于民。不到一年时间,以前的“脏乱差”区域,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美不胜收的生态公园。“水清了、岸绿了,连野鸭、白鹭等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都把这里当新家。”附近居民蒋庆华,再也不用忍受臭味和嘈杂,出门便是一派恬静秀丽的湖畔风光。目前,贵阳全市公园总数已超过700个,幸福的贵阳人正享受着生态宜居新生活。
贵阳大数据发展从风生水起转入落地生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贵阳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给老百姓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不需专程跑趟办事大厅,有事在手机上基本就能搞定。”准备买房的贵阳市民吴松,在“筑民生”应用平台上,顺利查询到了自己的社保、公积金等信息。去年2月,贵阳市政府打造的“筑民生”平台上线,利用大数据互动手段,打通了44个部门、近300项数据接口,目前已整合近200项业务,市民足不出户,24小时可享受到户籍、就业、医疗等六大类便民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绿色发展的征途上,贵阳对标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打出了“一河百山千园”生态体系、“大数据民生”工程等接地气、聚人气的组合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连续10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4年举办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改革开放求发展的路上,偏居西南一隅的贵阳奋起直追,赢得了一片广阔天地。
“一坛一会”带来了名气,更给了贵阳弯道取直的机遇。GDP增速连续5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77亿元增至2017年的3537.96亿元。大数据引领的数字经济异军突起,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改革开放40年,贵阳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绿色新路。
绿色打底: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青山碧水,林海起伏。时值深秋,贵阳依旧绿意满城。
森林覆盖率超过48%,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95%。爽爽的贵阳,演绎着从酸雨之城到森林之城的靓丽蝶变。
受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四面环山的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上世纪90年代,贵阳成为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六旬老人张家栋回忆,站在东山俯瞰全城,黄烟腾空、红烟弥漫。“在家不敢开窗,出门溜达一圈,灰头土脸,要是出点汗,身上还能搓出一团泥。”
为走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恶性循环怪圈,2002年初,贵阳作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随后,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污染大户撤出市区,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被关停取缔,城市燃料由煤改气……强硬措施步步推进,贵阳当年就顺利摘掉“酸雨城市”的帽子。
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被称为贵阳的“三口水缸”,占城市供水量的七成左右。由于工农业发展、城镇扩容,两湖一库水质逐步恶化,局部一度暴发蓝藻,严重危及市民的饮水安全。2007年,贵阳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对“三口水缸”进行综合治理。与此同时,贵阳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环境保护审判庭、第一个具有独立建制的环境保护法庭,开启了我国环境生态司法保护的先河。
“保护青山绿水动真格,攥指成拳,才能守护好生态保护这道红线。”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副主任吴德刚介绍,从划定生态红线,到构建生态文明司法体系,再到出台首部地方性生态保护法规、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贵阳一路探索不停,已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各个环节,全方位打造了一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
2009年,贵阳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这一年开始,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乘势而出,此后又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至今已举办10届。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知绿、护绿、更懂绿。改革开放初期,贵阳就提出建设环城绿带的目标,通过20多年的努力,打造出两条蜿蜒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两条林带环绕下,贵阳展现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舒适”的面貌。近年来,贵阳还从中心城区拿出16平方公里“黄金宝地”,打造了3个城市湿地公园,给城区的生态系统增添活力。此外,贵阳还着力构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于一体的城市公园体系,致力“千园之城”建设。
如今,生态环境已成为贵阳最响亮的品牌、最突出的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浓郁的绿色家底,为贵阳的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数据为翼:后发赶超的路径选择
今年9月,贵阳高新区一座无人驾驶测试基地里,15名来自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产业的学员,共同体验了为期5天的无人驾驶技术实训课程。
这个基地是全球为数不多面向个人线下开放的自动驾驶实训场所。“贵阳是一片探索创新的热土,对科技创新的包容度很高。”打造这一基地的翰凯斯公司创始人喻川介绍,政府免费提供的联合智造创客基地,汇聚了10多个跨学科创客团队,大家汇聚一堂碰撞智慧火花,携手设计开发创新产品。
绿色发展,产业选择是关键。曾几何时,贵阳还在依靠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2013年起,贵阳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的战略性选择,打响了一场抢占先机的“突围战”。
始建于1969年的中航工业永红散热器公司,是国内第一支铝制散热器制造商。2016年,一家有重要业务往来的汽车企业,发现其存在信息化严重缺失、产品质量不可追溯等问题,要求公司对生产管理进行全面整改,否则中断合作。
关键时刻,出手相救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年轻团队。“我们接手改造时,车间还在用纸质表格调度生产,生产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三线建设时期。”贵州航天云网公司总经理杨灵运,带着刚刚组建1年多的队伍,为永红散热器公司打造了一座数字化车间,使库房管理准确率提升90%以上、产品质量水平提升30%。3年时间,贵州航天云网已为上百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三成以上。
“大数据的聚集、融通、应用,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先行先试的突出特点。”贵阳市长陈晏表示,贵阳正依托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以千企改造、千企融合为抓手,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各类场景的运用,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近年来,贵阳紧扣打造“中国数谷”的目标,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不仅吸引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还培育了货车帮、朗玛信息、易鲸捷等本地优强企业。到2017年,贵阳大数据企业达到120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亿元。目前,全市拥有17.55万名大数据从业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贵漂”变为“贵定”。作为全球首个大数据主题博览会,一年一度的数博会塑造了一个技术交流、成果发布、商业合作、创新展示的独特平台,成为贵阳又一张闪耀全球的名片。
民生为本:市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漫步贵阳街头,绿水青山环绕间,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等举目皆是。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一步一景,城市里的湖光山色,映衬着贵阳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眼瞅着水一天天变清,山一天天变绿,我的心情也一天天敞亮起来。”81岁的雷月琴是一名护水志愿者,34年间她走遍贵阳各大水源地,调查沿线的水质污染情况。在老人的手绘图本上,标注的工厂越来越少,污水处理厂越来越密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上,贵阳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用心打造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向市民交出一份“绿色答卷”。
位于白云区南部的泉湖公园,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棚户区。违法建筑、破旧房屋和烂尾楼林立,废弃污水随意直排,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岸边杂草丛生,湖水发黑发臭。
2016年,白云区重拳出击治理泉湖片区,对湖区湿地生态进行系统修复,还湖于民、还生态于民、还文化于民。不到一年时间,以前的“脏乱差”区域,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美不胜收的生态公园。“水清了、岸绿了,连野鸭、白鹭等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都把这里当新家。”附近居民蒋庆华,再也不用忍受臭味和嘈杂,出门便是一派恬静秀丽的湖畔风光。目前,贵阳全市公园总数已超过700个,幸福的贵阳人正享受着生态宜居新生活。
贵阳大数据发展从风生水起转入落地生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贵阳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给老百姓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不需专程跑趟办事大厅,有事在手机上基本就能搞定。”准备买房的贵阳市民吴松,在“筑民生”应用平台上,顺利查询到了自己的社保、公积金等信息。去年2月,贵阳市政府打造的“筑民生”平台上线,利用大数据互动手段,打通了44个部门、近300项数据接口,目前已整合近200项业务,市民足不出户,24小时可享受到户籍、就业、医疗等六大类便民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绿色发展的征途上,贵阳对标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打出了“一河百山千园”生态体系、“大数据民生”工程等接地气、聚人气的组合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