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 » 正文

专家眼中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开放包容 合作共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04  

  几天来,一幅明代手绘长卷《丝绸之路大地图》,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文展区最“热”的展品。中外嘉宾纷纷驻足观赏,顺着这条数百年前的“丝绸之路”心驰神游。

  更牵动人心的“丝路”,则从历史深处高蹈而来,成了博鳌论坛会场内的最大焦点。有媒体形容:听每场讨论,“一带一路”四个字无时不在。

  3月28日,各界期盼已久的国家级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公布,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关注愈加升温。

  从提出倡议到开展探索,从寻策问计到制定规划——在“一带一路”的演进过程中,中国智库从未缺席。

  今天,“一带一路”——这条举世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已呈现出清晰格局。如何理解其定位与内涵?怎样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智库专家们审思明辨,开始了更为深入的思考研究。

  “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绘就“共同体”美好蓝图

  “尊敬的主席阁下……哈萨克斯坦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3月28日,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在博鳌用中文发表演讲,诚挚表态赢得全场掌声。

  时间回溯到2013年9月。在对哈萨克斯坦的访问中,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20多天后,在印尼国会演讲中,他又发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穿越历史风烟,对接时代呼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巍然问世。

  “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是出于负责任的大国心态,也是因为当时的特殊背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罗雨泽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多极化特征凸显,部分大国间摩擦增多,甚至有学者宣称国际秩序回归“旧常态”。何以实现永续和平,使国际秩序走出“角逐—对抗—战争”的“修昔底德陷阱”?唯有加强沟通合作,增进互信理解。

  提出构想只是第一步。一年多时间,中国用坦荡务实的行动表明了诚意。“无论是‘一带一路’合作的概念、资本还是技术,中国都在提供顶层设计和资源保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指出,“中国已有能力担当国际合作中的输出者。”

  这一过程中,中国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持续深化、更加精准。“例如此次文件不叫‘规划’而叫‘愿景与行动’,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罗雨泽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愿景与行动》是一个框架性、意向性设计,还会不断完善。“文件吸收了方方面面意见,本身就是开放合作的结晶,是丝路精神的体现。”

  细读文件,智库专家的一致感觉是“清晰务实,为战略推进提供了‘路线图’”“体现了我国对民族未来和世界前景的清醒判断”。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侯杨方认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这样总结“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把互利共赢与互联互通结合起来,寓和平发展理念于具体战略之中;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使规划具有切实的经验基础;把国内发展与国际交往结合起来,成功调动国内外各方积极性;把合作建设与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架构务实探索。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是目的,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是结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旨归,因而是一项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执行研究员冯钺表示。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