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规划 » 正文

城市化与生态园林城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4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一个城市要建设成一个生态园林城市将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首先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一个城市要建设成一个生态园林城市将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首先要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在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只是一个渺小的单位,它仅仅作为一个人的居住聚集地存在。这时候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模式。人对环境的破坏有限,毕竟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生产力。按照福拉斯蒂埃的划分,此时正处于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然后才进入工业文明时期,最后到现在的第三产业文明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18世纪以来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期。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稳步下降,而工业却在这时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金钱的魅力是巨大的,一个城市要想想发展工业首先就是利用自身的资源,发展资源密集型企业。这样经济是迅速发展了,但随着资源的不段开采,环境不段恶化,同时伴随着资源的再生产,工业污染更迅速的破坏着环境。 
 
      当城市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第三产业开始兴起,并开始向工业文明挑战的时候。城市魅力达到高峰,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刺激着城市化的加快。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工业污染迅速蔓延,生态环境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最著名的就有西方城市八大公害事件。 
 
      这时人们开始注意到环境问题! 
 
      经过研究,人们发现了城市化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1.人口城市化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人口城市化通过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使人们向环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2.经济城市化的生态环境胁迫, 改变企业细胞的用地规模或占地密度,增加生态环境的空间压力;引起产业结构的变迁,改变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方式;提升经济总量,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增大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经济城市化能带来更多的环保投资,提高人为净化的能力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另外,通过政策干预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从而减轻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3.城市交通扩张的生态环境胁迫。交通建设引起水土流失和尘土飞扬;交通运输产生噪音污染;汽车尾气带化步伐.高架桥对景观破坏,产生视觉污染。城市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空间压力;交通扩张刺激车辆增加,增大汽车尾气污染强度;交通扩张对城市化产生节奏性的促进和限制使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出一定的时空耦合节律。。4.生态环境恶化对城市化的影响:降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城市化。降低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减缓城市化。通过政策干预影响企业选址,限制城市化。通过降低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抑制城市化。通过灾害性事件影响城市化。通过降低经济增速,放慢城市胁迫机制正是这样两种相反力量交互作用下进行的 
 
      通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反过来,生态环境又通过人口驱逐、资本排斥、资金争夺和政策干预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在这一胁迫约束机制作用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就是事情在变好之前可能不得不经历一个更糟糕的过程(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初期,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这类产业一般污染比较严重,尤其在经济起步之初,因为清洁技术缺乏,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清洁型技术得到发展和推广,环境污染也就随之逐渐减轻。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正是对这一发展过程的映射。)尤其是当信息产业能够代替一部分资源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已经开始稳步向生态园林城市前进了。 
 
      理想的生态园林城市在现实中是很少见的。在城市化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间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如何调节这些矛盾,并在现有的城市化体系中加入绿化,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是当代园林工作着应当做的主要工作。 
 
      提起生态城市,公众很快会想到素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1965年独立的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通过不懈的实施,向世人展示了其热带城市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然而新加坡只有一个,这是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其他一些综合因素决定了其只需要发展第三产业就能满足国民的需求,因此它的城市化进程跳过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就几乎没对环境造成什么破坏。鉴与此,想照搬新加坡的经验,可行性太差。 
 
      要构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必然会与很多经济利益发生冲突,除了个别城市外,一般的选择都是保护经济利益。没办法,这就是城市!当城市开始发展的时候,它就变得不生态了。城市就是城市,当它还以经济发展为目的时候就随它去吧。在市区寸土寸金的地面上谁会让你去搞绿化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城市圈起来,使其停止外扩,以保护更多的未被破坏的环境。同时城市不再外扩也将刺激城市产业开始优化组合,城市建筑结构开始向垂直方向上发展。就想现在上海所做的一样,建照七个森林公园将城市圈起来。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抹。当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一些工业,一些工业企业更新换代的时候,工业废弃地出现了。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工业设施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往往见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从20世纪6o年代起人们已开始争论工业时代的遗留物是保留还是铲除。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府机构就明确认为这些产业类地段是历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20世纪80年代随着许多城市对这些地区、地段改造和更新,开发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城市传统工业建筑和遗址已被认为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城市的这些传统工业基地乃是非传统的城市景观,是一种工业景观,对这些工业废弃地的开发再不能一铲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更多的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其中包括衰退的产业类地段,这些工业废弃地的再开发在当今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关注的问题,在1996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19届世界建协大会上专门作为一个分会题进行讨论:“我们提议第四种类别与历史时间相关。大城市的文化经验是由一种人文构成的,其中一场所在经历了历史而得以维持其意义,这一点不可予以低估”虽然这里指的是模糊地段的一种,但是由此可见,对这些地区的再开发,尊重工业文化的历史价值已是必然趋势。 
 
      同时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不允许工业废弃地成为绿化。城市人大多有着生活压力,在心理上,他们更多的习惯于建筑的直白,如果在某一天,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绿化景观来,不知道多少人会出现上班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容易使人心理松懈,这类景观通常不适合出现在生活节奏高的市区。。 
 
      显然,工业废弃地是当代园林工作者展示才华的地方。一代代的大师从这些工业废弃地中走出来。在西方,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更新、改造的实例,较早的是1863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绍蒙公园。它将一座废弃的石灰石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改造为风景式园林。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及环保运动的高涨,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项目逐渐增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和生物技术的成果,也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的一系列项目,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德国地区露天矿区生态恢复,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美国丹佛市污水厂公园等。在中国,广东中山市2002完成的歧江公园是国内工业废弃地更新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 
 
      生态园林城市具有无界性。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市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实现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战略目标.形成“点、线、面、网、片” 的生态园林体系.逐步向国土治理,使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在用地紧张的城市里,发展垂直绿化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并以广泛应用。早在城市田园理论提出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城市中心去建筑应向垂直方向上发展,其他居住地分散的向四周蔓延。在城市中心区,用现在材料堆积的建筑,代表着城市的生活节奏。而周围的区域将是广泛应用垂直绿化的场所。墙壁的垂直绿化,窗口和阳台的绿化,围墙和栏蓬的绿化,绿廊和绿门的绿化,斜坡的绿化等垂直绿化将为城市带来快速,占用空间小,同时还能增添建筑造型的园林景色。 
 
      生态园林城市的无界性还体现在其与周围环境的结合。随着污染工厂的搬迁,城市有车一族的外迁。在城市周边必然会有卫星城市出现。因这些小城市只是作为附庸的卫星城存在,因此中心城市可以对其进行严格的规划。使他们成为生态园林城市组成部分。最终将城市,卫星城及其城市之间的绿地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的进化,一个完整的拥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园林城市将会逐步完善。

      来源:网络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