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风景区范围与性质
第三章 风景资源特色与评价
第四章 规划目标和发展规模
第五章 总体布局规划
第六章 保护培育规划
第七章 风景游赏规划
第八章 典型景观规划
第九章 游览设施规划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一章 基础工程规划
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十三章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十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
第十六章 近期建设规划与投资估算
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建议
第十八章 区域保护与利益机制
第十九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为正确处理好太极洞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适应风景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效益,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它相关法规,特编制《太极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规划适用于太极洞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类用地和地块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二号公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条例》(国务院1994年10月9日颁布)
6、《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1985年6月7日颁布)
7、《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年)
8、《太极洞风景区规划(2000-201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年批复)
9、《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10、《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建设部1987年6月10日发布
11、《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建设部1992年11月16日发布
12、《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建设部1995年3月29日发布
1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年11月10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条 指导思想
1、保护第一,和谐共存。
2、洞区保护,外部发展。
3、时代特征,地方特色。
4、洞、城、水一体化协调发展。
第五条 规划原则
1、维护良好生态与环境,正确处理风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把保护放在首位,使保护和开发协调一致。
2、坚持“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以环境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规划为原则。
3、坚持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导向的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5、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第六条 规划期限
1.近期:2006年――2010年
2.远期:2011年――2020年
第二章 风景区范围与性质
第七条 范 围
1.太极洞片区范围
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范围是以太极洞为中心,东至皖浙边界的火烧山、人头山、金钟岭、大洪山;南达小狮山、后座山、将军山南麓;西沿四季卡、路青卡、橡皮烘;北临分界岭、青头山、三洲山。符合这些原则,能够对太极洞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管理,2004年国务院批复的空间范围也以此为准,本次规划沿用这一范围,共22平方公里。
缓冲区范围在生态上是风景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土地利用方面,是周边地区较强的利用强度与风景区内部较低的利用强度之间的过渡。缓冲区在生态保护上比普通地区有更多的要求,在土地利用的种类、形式、强度和视觉环境等方面受到比普通地区更严格的限制。
缓冲区范围的确定与规划范围的确定原则一样: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次规划太极洞片区缓冲区包括风景区范围内和风景区紧邻的4个乡镇,包括安徽的新杭镇,浙江的白岘乡、槐坎乡,江苏的太华镇,以上述乡镇的行政边界为界,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
2、卢湖片区范围
东至甘溪沟,南至陈坞村,西至笄罩山,北至七里店,包括卢湖、笄罩山、甘溪沟、灵山等地区,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
外围保护带为风景区1~3KM范围,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第八条 风景区性质
太极洞风景区的性质包含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等三方面内容。
特征:拥有全国独特的溶洞型景观、生态优良的山水环境,这是自然方面的特征;是弘扬养生文化的重要基地,这是人文方面的特征。
主要功能:是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公众开展适度的观光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活动的场所,这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担负的基本的社会功能。
级别:太极洞风景区是溶洞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因此,性质表述为:太极洞风景区是以石灰岩溶洞型地质景观为主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开展科普教育、科学考察、弘扬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