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佳节,一年一度的龙舟赛盛况又将在上海苏州河上重现。这项深受欢迎的城市体育赛事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很多人都愿在初夏的清风里亲近这条曾经黑臭的上海母亲河。住在河边高层里的李仪小姐告诉记者,下班回家走进小区就像来到了公园,空气特别清新,心情也变得格外好。
从黑臭河到景观河,苏州河治理的背后,是长三角地区多年来为生态修复作出的巨大努力,也见证了我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带来的城乡环境巨变。
大投入带来大改善
为了让苏州河变清,上海从1998年开始用10年时间实施了3期工程,总投资约140亿元,先后进行了23项综合整治工程,使苏州河从2002年起市区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逐渐转好,达到了地表水V类(景观水)的标准。2003年,首届苏州河龙舟赛举办,喜悦的人群挤满两岸。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百年工业发展欠下的环境债,要在这代人手中开始还。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大投入,为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在2000年至今的15年里,上海滚动实施了5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安排项目1183项,投入资金约3200亿元。国际上,将环保投入占同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业内专家一直呼吁将我国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至3%,而上海的这一比重始终保持在3%左右。
舍得投入大笔真金白银的不只是上海。2007年太湖暴发大面积水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这年起,江苏省每年安排资金20亿元用于太湖治理。截至2013年底,江苏实施方案中要求到2020年完成的总投资1083.1亿元、1602个项目,已完成投资1060亿元、1450个项目。
为了实现“不向太湖排一滴污水”的目标,浙江湖州也实施了总投资近100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245公里的垃圾河、259公里的黑臭河进行集中整治:包括累计投入20多亿元,清除太湖水面养殖围网,关闭涉污企业,实现了工业污染零排放;投入近6亿元,拆除24条水上餐饮船,每年减少直排太湖污水10余万吨等。昔日“到了湖州不见湖”的尴尬成为了历史,湖州也由此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1年,安徽合肥全面启动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拉开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幕。工程投资超千亿元,分3期实施,项目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前所未有。2014年,巢湖流域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经过持续投入和治理,全流域在生态湿地修复保护、农业结构调整与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已初显成效,巢湖水质逐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