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7月9日,2016海绵城市全球高峰博览论坛组委会组织评选“2016海绵城市最具影响力试点城市”,活动将从16个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评选出“2016海绵城市最具影响力试点城市”。
2015年4月初,南宁市以优异的答辩成绩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一年的建设,南宁市是否已成为你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试点城市?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南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建立规划建设的运行机制和技术体系,以公园绿地为主要载体,统筹引入“客水”,形成连片综合海绵体,综合多角度初步形成了阶段性的南宁特色和亮点,为南宁力争提前达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要求,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程治水”变为“生态治水”
下大雨时,城市能够大口大口地“吸”雨水;干旱的时候,再把吸进去的水“吐”出来,这样的城市是不是有点理想化?但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基本构想。
2015年,南宁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探索城市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
为此,南宁市以此为契机,积极构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康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体系,举全市之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全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南宁长期的城市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对南宁建成海绵城市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满怀期待。”市海绵与水城建设办高级工程师秦德全说。
为了项目及时落地,明确项目技术标准、工程建设内容,先后系统地出台了《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广西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广西南宁五象新区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建设标准(一)》《五象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多个技术标准规范。
同时为了加强规划管理指导力量,对规划目标、空间布局及相关指标要求等内容作进一步的统筹安排,为控规修编、规划管理和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实施提供依据,南宁已开展了南宁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示范区控制规划等规划措施的编制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初具雏形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通过构建立体化的‘海绵系统’,使城市变成容量巨大的‘蓄水池’,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秦德全告诉记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渗、滞、蓄、净、用、排”6个字,则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措施。
南湖公园环湖路如今也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在此处锻炼的李大爷说:“以前大雨过后,公园内难以正常行走,积水至少会淹没脚踝。现在好了,再也看不见积水,雨一停就能出来锻炼。”经过海绵化改造后的环湖路路面可达到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效果,符合健康步道行走要求。
南湖是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项目总数为178项,已竣工58项,正在建设52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68项。
同时主要完成了青秀山兰园(一、二期)及北门区项目、青秀湖东段工程、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项目、广西体育中心海绵化改造、石门森林公园海绵化改造、南湖环湖路海绵化改造、示范区内中小学海绵化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
这些重点项目使南宁海绵城市的建设初具雏形,在满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同时具备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形成阶段性的“南宁做法”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南宁市不仅先试先行PPP投融资建设模式,还积极探索统筹布局形成连片效应的建设思路。
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作为申报国家PPP示范项目的第一批重点项目,是广西首个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的建设项目,实现了城市生态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制度创新,为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模式。
经过一年的建设,南宁市形成了阶段性的“南宁做法”:充分发挥每平方米绿地的海绵化作用,积极引入绿地周边“客水”,利用雨水“断接”等技术措施使雨水“分散开、慢下来、吸进去、降污染”;通过地表径流流域治理、地下管网综合整治,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强化灰色基础设施功能,有效削减地表径流污染,对城市河湖进行生态修复,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科学合理地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各相关部门运行机制,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
同时,在对以石门森林公园为主的公园绿地、公共建筑、道路立交、既有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南宁还边学边做边总结,将石门森林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市人大连片建成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涵盖公园绿地、公共建筑、住宅小区、道路立交四大类型项目。
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南宁计划2016年继续往东南方向延伸,通过越秀路南侧的居住小区、越秀路小学的海绵建设,与已建设完成的青秀湖东段工程、青秀山兰园(一、二期)及北门区连成一个约8.9平方公里的大海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