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造价 » 正文

雨水利用何以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22  

  上周是第25届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市城乡建设部门和市城市节约用水部门大力开展各项节水宣传活动,广大市民也踊跃参与节约用水。本次节水宣传周的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这也引发“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探讨,而雨水高效利用成为不少市民更感兴趣的话题。港城虽号称“洪水走廊”,但却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城市,每年要大量从江淮调水。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强化雨水和中水的利用,而雨水高效利用推动港城“海绵城市”建设无疑值得重视。虽然此前市政府就已专门发文,力推雨水综合利用,但此项工作进展并不乐观。看来,相关部门和单位未来还得加把劲,才能将雨水高效利用工作推向深入。

  建设“海绵城市”期待雨水参与

  2015年,我市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但这并不能改变港城严重缺水的现状。我市地处淮、沭、沂、泗水系最下游,每年都有大量客水过境,但却是一个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型城市。港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9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市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赖江淮调水供给。同时,我市多数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功能区达标率低。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大幅增加、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大,城市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开展全民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

  而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最大限度调节港城水资源情况,从而做到节约用水需要,减少某些地段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尴尬。据市城市节水办负责人张跃介绍,根据国家住建部发布的消息,“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由此可见,雨水利用在未来“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有多高,作用有多大。

  雨水资源利用须强化执行力

  近年来,每逢大到暴雨,全国不少城市都会出现雨后“看海”的情景,广州、武汉、天津、北京等平日光鲜亮丽的城市,都不得不面对“逢雨必涝”的难题。去年8月份及2012年7月份,港城也曾出现暴雨过后城区大量积水的情景。这是因为城区绝大多数土地已被充分硬化,土地对自然降水的消纳功能基本丧失,而城市下水道仅有导流雨水的功能,却无法留存雨季积水,眼看大量雨水白白流失却无可奈何。根据国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高效雨水利用就是最大限度收蓄雨水,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从而缓解水资源紧缺,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和排水压力,降低城市面源污染,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可以把一定汇水面积上的雨水通过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贮存于雨水收集池,经处理后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用途。

  我市一直强调雨水资源化利用,早在2011年底,市政府就印发《连云港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市政、绿化、景观、环卫用水,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水和地表水。居民住宅小区、单位的景观环境用水,有条件使用再生水或雨水的,不得使用城市供水。同时,规定规划用地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2013年7月,我市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的通知》,以全面推进我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但受传统观念及资金问题所限,相关部门和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并未真正落实雨水利用问题,如何更好地实施这项节水办法还需强化执行力。

  44个雨水设施投用仅是开始

  当然,港城雨水利用情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自2012年起,我市更加重视雨水利用,在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目前,我市已在兰若岭秀小区、苍梧绿园、淮海工学院、大庆路小学、康缘药业等小区和单位开展了雨水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共计投用44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日设计规模约1.5万立方米。此外,其他雨水收集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其中市开发区创智绿园项目更是强化了雨水利用概念,此项目正被打造成为“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而一些城市建设项目也在做好阻盐排碱工作的同时,注重雨水收集利用工作。如果相关工作推进顺利,港城就有望真正像海绵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一定改善。

  但要真正实现雨水高效利用,港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已建成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情况看,这些设施均利用了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渗排一体化系统,其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的滤水层、蓄水池及景观水体等设施对雨水资源也实现了较好控制,这对提高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等能力显然很有帮助,也实现了储存直接利用、入渗回补和调蓄排放三种雨水收集利用方式有机结合。但对整个港城而言,44个雨水设施、1.5万立方米蓄水量的体量还是太小,对缺水的港城而言也是杯水车薪,因为多数单位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一些房地产项目对此更是一再推阻。当然,港城情况也较为特殊,城市雨水利用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并要兼顾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维护、防洪排涝、非点源污染控制等多方面因素。否则,雨水综合利用的概念喊得再响,没有更多部门和单位的参与也无济于事。

 
 
[ 工程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工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