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造价 » 正文

"海绵城市建设":新建绿地中10%面积建下凹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7  

  民盟上海市委 海绵城市防“看海”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转变规划设计理念。”民盟上海市委认为,城市排水系统要从由“快排”和“末端集中”转变为“慢排”和“源头分散”,合理构建水与江、河、地表联动关系,以上海几万个排水泵站为核心,利用现有蓄水空间,形成雨水收集管网汇水区。当有大暴雨预报时,通过降低支流水闸水位,留出蓄水体积,将城市洪涝先排到河里,做到“先渗透,后排水”。

  此外,对新改扩道路、广场、大型社区,地下蓄水工程设施,确立透水路面50%建设指标;新建绿地中10%的面积建成下凹式,作为临时蓄水场所,其内道路广场透水面积不低于70%;梳理、疏浚公园绿地内河道、水体,增强蓄水排泄能力。

  建设海绵城市,还要充分利用“绿化系统+河道水系”空间,重点打造“两道两网两园”,即营造廊道、绿道贯通的生态空间,编织全覆盖的立体绿网、农田林网,建设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体系,严格保护城市湿地空间。建立雨水管理刚性制度和绿色海绵体建设标准。

  此外,还要加大屋顶绿化推广力度,将绿色空间与蓝色水体有机结合,为市民提供生态、安全的“蓝绿海绵城市”。

  王祥荣委员 (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韧性城市抗风险

  韧性城市是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又一个新模式。它更加强调城市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综合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影响的“弹性”和应对能力,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受到了重视。

  韧性城市建设中,可进行重点区域重点干预,在上海可以选择崇明、浦东、奉贤、金山、青浦、松江等区县。对自然灾害影响风险大的城区而言,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应成为考量城市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重点干预,需要搭建起一套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加固建筑与堤防,整修道路,修建公园避难场所等;同时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居民的抗风险意识。

  城市总体规划应在整体构架下,综合考虑“智慧”“绿色”“韧性”等对城市各范畴规划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城市规划还应评估城市现有各系统的关联性、复杂性及脆弱性,通过利用创新的信息技术及管理,策略性地调动资源以提升基建系统协调统筹及综合管理的能力,并提升城市迅速适应社会、经济或物理冲击及恢复正常秩序的能力。

  左伋委员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主任)

 
 
[ 工程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工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