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8日发布了由中外科学家合作研究撰写的第一份对西藏高原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的报告。
报告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所涉及的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总体结论是: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的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核心。雅鲁藏布江、怒江、恒河等众多河流发源于这片1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20多亿人的水源。
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有何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有何影响?
为回答这些问题,西藏自治区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建了“西藏区域创新集群”,组织来自中国、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的青藏高原专家,进行了三年调查研究。
“遥感监测显示,近十多年来西藏高原森林面积和储蓄量双增长,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湿地退化减缓并有局部逆转。农田适种范围向高纬度和高海拔扩展,生长期延长,两季作物种植的潜在区域扩大,有利于提高农牧民收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徐柏青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宪洲说,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条件下,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仍然得到了较好保护。
西藏、青海两省区和国家相关部委制定了青藏高原、西藏和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中央和地方投巨资开展的大型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和生态补偿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
调研中,科学家发现西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在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随着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高原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一批西藏特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比如,青藏高原野牦牛约有4万头,而2003年只有1.5万头。与本世纪初相比,藏羚羊由8万头增加到15万头。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约占全球的80%,那里成为全球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
报告显示,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
过去五十年,西藏高原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2摄氏度,增幅约为全球同期平均升温幅度的两倍。随着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强,冰川整体退后,尤其以喜马拉雅山和藏东南地区冰川后退最为显著。变暖和冰川消融又导致西藏高原冻土退化、土地沙漠化。
徐柏青说,冰川退化并非西藏高原独有。“高原气候变暖往往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拔越高气候变暖越快,冰川退化也就越快。这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
“阿尔卑斯、安第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等地区冰川融化的程度远远超过西藏高原。”他说。
报告认为,人类活动对环境既有负面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交通、旅游、矿产开发和城镇发展,的确对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造成了影响。但处于青藏高原核心地区的西藏自治区的能源消费以清洁能源为主,污染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与北极相当,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徐柏青说。
西藏地处全球最大的巨型成矿带之一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目前,全区累计发现矿种102种,有资源储量数据的矿产41种。
为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有序开发,近年西藏自治区对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进行了严格控制。报告显示,西藏登记采矿权面积749.62平方千米,不足该地区国土面积的0.1%。
报告建议,树立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相融合的科学理念,建立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指数;加强政府在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和支持力度;建立羌塘高原等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科学传播,弘扬环境文化;加强以评估和应对为基础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