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造价 » 正文

北京野鸭湖:恢复两万亩湿地搭建"鸟类天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16  

  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初雪飘洒,草木披妆。拨开一人多高的芦苇和蒲草丛,踏雪前寻,一片静谧清澈的湖水豁然眼前。随着嘎嘎数声,一群野鸭忽地从远处飞起,悠然在天空盘旋,渐行渐远。

  “它们太灵敏,听到人声就飞了。”48岁的科研监测人员方春拿着望远镜朝远方查看。在北京野鸭湖湿地,他已经从事鸟类巡护、监测工作10年了。“前几天,我还在这儿发现了4000多只野鸭,其中绿头鸭比较多,还有1400多只豆雁……”一说起鸟来,他立刻滔滔不绝。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7年,是北京首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北京地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10年来,保护区累计恢复两万亩退化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栖息、繁殖。如今,这里已成为北京及华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野鸭湖湿地位于首都西北部延庆县境内,是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海拔479米以下淹没区及滩涂形成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687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近4000公顷。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孙胜利说,过去湖区部分区域是农场或农田,当地人多种植水稻和玉米,地面裸露,植被稀少。为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2005年起,在国家及北京市相关部门支持下,保护区依托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湿地实施恢复,至2015年已累计恢复退化湿地两万亩,扩大了水禽栖息地。

  “湿地恢复之前,一些水生植物因缺水退化或消失,后来我们通过地形改造引水进来,根据原有湿地环境补种芦苇和蒲草等本土植物,营造适合鸟类停留、觅食的水域和小的岛屿,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孙胜利回忆说。

  据了解,通过实施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课题“北京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香蒲、扁秆藨草等湿地植物优势种得以恢复,使湿地重现多样化植物群落,引来了黑水鸡、白骨顶、风头等众多鸟类栖息和觅食,动物种类与数量大幅度增加。

  据了解,过去10年间,野鸭湖鸟类新增了62种,其中包括白鹤、白肩雕、遗鸥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靴隼雕、小鸥、白额雁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高等植物也新增115种,还最新发现了华北地区唯一的食虫类植物狸藻。

  “2013年,野鸭湖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今年我们又连续观测到紫翅椋鸟等多种北京地区少见鸟类。”方春欣喜地说,“鸟儿越来越多,跟咱们这两年恢复湿地、改善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现在,野鸭湖大片水域和丰盛水草,成为鸟类特别是野鸭的乐园。今年10月监测数据显示,野鸭湖湿地共有鸟类17目58科295种,占全市鸟类总种数的65.8%。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53种;雁型目鸟类32种,野鸭种群约2万只。

  随着动植物逐渐增多,保护区也加大了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力度。近年来,保护区先后建成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以及远程监控系统,成立监测防控专职队伍,并通过80个实时监控点和4个信号中转站,实现监测信息采集摄录一体化。2010年起,又增加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3S技术,对野鸭湖湿地资源进行监测与调查。

  目前,保护区的15名巡护监测人员,每天不仅实时记录观测到鸟类的数量和种类,还在1000多公顷开展巡查,严控外人干扰保护区鸟类活动、破坏其栖息地。

  如今,风光宜人的野鸭湖湿地成立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建立华北地区首座湿地博物馆以及多处观鸟亭台、科普栈道、湿地文化走廊等,同时开展中小学实践活动,向公众普及湿地及动物保护知识。2013年,保护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2015年,前来观鸟、游览的游客量达20万人次。

  雪后的清晨,在保护区的观赏区内,200多只经过驯养的绿头鸭,或在波光粼粼的湖中游弋,或踏雪拾阶而上,一路欢叫着与游人嬉戏,暖意融融。

  “湿地是地球之肾,我们需要鸟语花香,需要回归自然。”延庆县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霍高智说,“延庆是北京西北的生态屏障,保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湿地对于涵养北京本地水源、保护境内野生动植物、进一步提升首都生态功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工程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工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