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间公约建制,目的是为了甄别和保护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
从分类上来看,世界遗产分为3类,第1类是自然遗产,第2类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类型,例如文化景观、历史城镇及城镇中心、运河和遗产线 路;第3类是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于1987年作为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由于被评审机构认为同时满足文化和自然突出普遍价值的标 准,因而被列为双遗产。
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共有10条,其中前6条适用于文化遗产,后4条适用于自然遗产,除第6条外,满足其中的任何一条或以上标准,即可被评为世界遗产。
截至今天,中国共有48处世界遗产,包括34处文化遗产、10处自然遗产和4处双遗产。从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地 区相对集中,西北地区相对稀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北地区不具有遗产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工作相对起步较晚,因而造成 了如今遗产地数量较少的局势,然而西北地区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是极其丰厚的,阿里地区即为一个典型的例 子。
阿里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东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西及西南分别与印度、尼泊尔及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
阿里地区有“从南到北逐级抬升”的整体特征;主要山脉由南向北依次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主要河流有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等。阿 里地区分布着众多湖泊,面积较大的湖泊有班公湖、玛旁雍错、拉昂错。阿里气候高寒干旱,日照充足,植被多为低温旱生草原和荒漠植被,北部的羌塘地区生物多 样性丰富,是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如藏羚羊、藏野驴。
阿里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在距今大约一、二千万年以前,便有人类在阿里境内活动,在日土县等地发现了大量石器时期的遗存。公元前2世纪,象雄部落形成,相传 其都城位于琼窿银城。公元843年左右,是吐蕃王朝濒临崩溃的时期,末代赞普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逃到象雄,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10世纪中叶,其三个儿 子先后被派往普兰、拉达克和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形成了后来的三个王系,其中普兰王的后代松艾在966年前后于札达一带创立了古格王系。元代,阿里成为中央 政府在西藏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明代,拉达克进占古格,古格王朝被推翻。清代,阿里收复,并反攻占了拉达克首府列城。1951年,阿里和平解放, 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