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作品征集工作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继天安门观礼台、青藏铁路、红旗渠、大运河保护性修复设计项目之后,今年“经典设计奖”将花落谁家,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最高奖项,“经典设计奖”旨在遴选出具有“民族精神、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影响长久”的经典设计,树立中国设计的“风向标”,彰显中国设计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
“中国大运河保护性修复设计项目”(以下简称“大运河”项目)正是因为在充分尊重历史遗迹的前提下,融合航运、旅游、生态与人文遗产保护等多项功能,有效保障了大运河的生态风貌与可持续性,最终在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评选中折桂。
四季轮换,又是一年。在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评选启帷之际,光明网有幸对“大运河”项目获奖代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进行了采访。
“大运河”项目获奖改变文物保护工作思路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文本与保护规划编制单位,在过去的10年间为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了大量、重要的专业工作。
“‘大运河’项目荣获‘经典设计奖’后,不仅使设计成果得到了更多的传播和展示,同时也在影响着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工作思维。”刘曙光告诉光明网,自己过去更多的是关心文物本身的保存状况,而现在会更自觉地去关注文物保护中的公众参与,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展示、利用的的设计上,让公众更便利地享受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文化遗产本身是全社会共享的资源、财富,参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也应该是全社会共享的机会和权利。”刘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