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6日在俄罗斯闭幕。中国的元上都遗址和澄江化石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3项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文明传承性最好最完整的,只是我们中国。面对“43项世界遗产”的殊荣,无数网友顿时生出数不清的自豪和骄傲来,洗上几次脸都洗不掉心中的热血沸腾。小学课本中,所讲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大好河山”,再次感染了无数人。应该说,“43项世界遗产”让我们完成了对小学时期的“穿越”,是祖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最好注解。
申遗越多,我们的自豪感也越多。可是,对于成功申请了世界遗产的旅游景点而言,我们却又面临着一个“去不起”的尴尬。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黄山,1992年申遗成功,2009年已经将门票价格提高到230元;九寨沟,1992年申遗成功,2009年7月门票已涨至220元;武当山,1994年申遗成功,2005年,门票价格由70元上调为110元;苏州园林,1997年申遗成功,2004年6月起,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7个园林总票价由98元涨到旺季总票价376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8处园林景点统一涨价,平均幅度在30%以上;福建土楼, 2008年申遗成功,2009年6月起,南靖土楼田螺坑景区门票由50元调整为100元。
可以看到,申遗对于游客来讲,并不一定是好事,相反,还可能是一种灾难——如此申遗下去,总有一天,国人会因为囊中羞涩而无处可去。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解读,申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保护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消费”我们的自豪情感,为了地方政府收回成本并且捞取旅游GDP。申遗越多,申遗之后的旅游景区就会越显高贵。套用《黄金大劫案》中的台词就是,申遗成功是“上流”,我们则是“下流”。
“申遗为涨价”是我国景区功利性目的所在。对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申请的不是世界遗产,而是门票涨价的权力,这被称为“中国式申遗”。“中国式申遗”,往往有这样的特征:在申遗的过程中,官员从来都不吝惜财政花销;而对于景区景点的开发与保护,却往往备受冷落。这无疑又给涨价增加了一个借口:弥补财政缺口。越听越像贷款修路,然后收取路桥费用。
到现在为止,我国只有一处世界遗产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这就是杭州西湖——去年6月份,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所以杭州西湖要做到“六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显然,西湖申遗并且景区免费,为全国申遗成功的景区树立了一个标杆。只是现在看来这个标杆还无人效仿。
老祖宗给全国人民留下的遗产,景区和地方政府却对老百姓收起了“遗产税”。这样的行为与“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强盗无异。旅游景点就属性而言,应该是公共的,景区的设立也应该以公益性为根本出发点。“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的买单者,还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