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保留价值的非文物类建筑,“原地保留”就一定留在地面上吗?新楼要建设时,就要抹去旧日痕迹吗?核心城内的珍稀地块开发,必定与旧城保护不相容吗?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公布,位于崇文门东南角、原哈德门地块的设计方案已经审定。设计师崭新的“收藏城市”理念,将旧日这片土地上6座格局规整的四合院直接镶嵌到了新的建筑内。
四合院在新楼内“复生”
崇文门东南角地块是今年年初的热门地块,与北京站及明城墙遗址隔街相望。项目总用地约3.57公顷,北侧为绿地,南侧为建设用地,地上建筑面积8.58万平方米。
规划图上的建筑虽然宏大,但挑空的楼层内,居然隐隐透出几爿山墙、灰墙灰瓦的四合院,被通透严谨的新建筑包围着,甚至还一层层托到了空中。
这些新楼内的四合院,原本就“长”在这片土地上。“接手时我去看了这块地,东侧就有一片旧城的平房区;平房区里有6座完整的院落;这些院落虽然没有文物价值,但也是旧城中格局规整的院落。”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说。
当朱小地接手这个设计项目时,整个建筑的工程“似乎已经到了无法进行的地步”。面对开发商高强度建设的要求,规划部门严格的高度控制,北侧明城墙遗址公园文物保护方面的制约,以及周围用地已经落成的环境的影响,已经做过的多个设计方案在很多方向上都作了尝试,但都被规划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予以否定,看起来一时很难有所突破。而这6座四合院,也要被迁到祈年大街的保护区内。
“这6座四合院的印记,为什么不能在新建筑中保留呢?迁走的只是一个建筑的壳,对于文化记忆来说,已经失去价值了。”朱小地提出了新的问题。
但面对如此宝贵的土地资源,要想原地保留几乎不可能。朱小地提出了一个“破天荒”的设想:让6座院子的形态直接嵌入新楼,作为新建筑里的一部分,承接一些现代的功能。
几经辗转腾挪,6座小院按照原来的方位和形态,终于在不同的楼层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四合院的砖墙色和砌筑图案,将让行人恍惚有“穿越”之感,而新建筑的大面积石材墙则在宣告自己城市新主人的地位。走在崇文门东大街上的行人朝南望去,至少能看到三座灰色的完整院落,镶嵌在方方正正的深灰色新建筑物之中。
“空中胡同”连起多个楼层
在对6座院子进行清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朱小地和他的设计团队确定了将要保护的范围、轮廓和房屋的格局。
若是从一层层的图纸上看,这6座院子并非正南、正北。朱小地特意留住了“原来每个院子的、微小的偏离角度”,体现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空间方位上的拼贴关系。
如朱小地所愿,恢复了6座四合院的方位之后,彼此连接的空中走廊,又恢复了旧城区的胡同肌理。
“人们可以沿着坡道走到楼里、也可以走到四合院中间。”这位主导过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设计师,在业界一直以严谨著称。
留住了四合院,就要留住胡同。“在这个设计中,新的大体量建筑包容了过去的典型城市建筑案例,城市在新旧更迭中,一次次被收藏。”朱小地的意图,就是让新建筑承载过去土地上的历史记忆。而胡同,则是通过连接四合院、跨过天井采光区的廊桥来实现。
如果看这座建筑物,会发现它虽然方正,但中间还有不少“镂空”。朱小地说,巨大的跨度空间在不同方向,成为城市空间的过渡。
设计在完成基本构成之后,将以开放的姿态,成为城市新的公共文化休闲场所。朱小地在有限的基地范围内,在沿崇文门东大街的广场巧妙地创造地形,形成和缓的下沉台地广场,广场地面的两座桥梁模拟胡同,将人流分别引向一层展厅、会议中心和二层空中院落。它与酒店前广场和北面明城墙遗址公园一起,构成连续的城市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