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景区资讯 » 正文

史海钩沉:现已湮没的萍乡古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1  

  《株萍旅行指南》典籍中以株洲为起始,作为方向划分的标准,沿铁路线依次对老关车站、峡山口车站、萍乡车站、安源车站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古迹、名胜进行简明而实用的介绍,方便旅客前往游览。古迹为当地的历史遗存,名胜为当地有影响的名山奇地。纵观阅此书,可以知晓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萍乡可供旅客游览的代表性名胜古迹有什么、是哪些。再回首当今,可以真切地知道当年留存的许多古迹,现在早已随着战火变迁、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等因素,而不复存在,致使今人有的闻所未闻,有的早已荡然无存,有的已面目全非。现拾摘几例,谨供后人怀想反思。

  在老关车站北面25里的王仙山,对亦称王乔山,建有御书阁,始为道观,唐贞观开元时兴建,因唐玄宗赐书六个大字藏于其间而得名。后宋太宗喜好书法,听闻此事,令人取之至京师(今开封)供他赏鉴,后归还阁里,也赐御书“飞白”二字,同藏于阁中。后楼阁遭遇大火,唐玄宗的题字御书被焚毁,只有宋太宗的“飞白”御书免灾尚存。当时有道士彭知一在此遗址上将道观改建为御书阁,尚有宋代庐陵太守、大文豪欧阳修亲笔为之作的题记。

  插岭关,在醴陵与老关交界处,原老关遗址早已荡为坵墟,但在老关遗址的右侧附近,有一处插岭关,在当时依然保存较为完整,除关楼的顶阁损毁严重外,城楼、城门、城墙及道路从书中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仍然存在。插岭关为明嘉靖时知县杨自浩修造,因该处为吴楚出入要冲,特建营置砦至今。当时插岭关楼写有“插岭关”三个字,还有题写的“西江锁匙”四个字的石额宛然依在。

  昭王台,在峡山口站以北70里,同唐里楚山之巅,相传楚昭王曾经过此地,故后人在此间山上筑台纪念。其位置山高险峻,烟云缭绕,山下还筑有昭王庙,民众每年均来此祈祷求福。而在峡山口车站以北60里处,有一地名曰香水渡,相传是楚昭王得萍实之果的地方,也是萍乡县县名由此而得的地方。

  钟涤源纪念表,在萍乡火车站附近的小西门处,建有一铁塔,其侧建有钟涤源纪念表,巍巍屹立,万目共瞻,是为纪念辛亥光复萍乡志士钟涤源烈士而建造的,远远看去,纪念表如直剌长空的利剑,周围建有厚实的环形围墙,雄伟壮阔。而钟涤源却鲜为人知,从有限的史料中可知,他的出生年月不详,仅知卒于1911年。他是萍乡人,自小就醉心新学,立志革命,痛恨清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后毅然东渡日本,寻救报国之路。在日本,他决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开展民主革命,探索复兴中华之路。1909年回国后,担任同盟会江西分会会长,辛亥革命后牺牲,具体死因不详。时任江西督军、国民党元老李烈均为钟涤源亲自撰写挽联“求贤反害贤,一击竟成千古恨,身死名不死,此心惟有九原知”。

  鳌洲书院,在萍乡车站西南方,萍实桥下游数里之处,此处有许多因河水冲击形成的沙洲,其形宛如鱼昂首波中前行,巨大如鳌,故取名鳌洲。明代知县陆世勣在此修建书院,众人在此习颂经书;同时取独占鳌之义,称为鳌洲书院。明末时遭匪寇焚毁,清代在原址上重新修复。从历史照片上可知鳌洲书院坐落在广袤的田畴之中,围墙高立,楼房密匝,且有藏书阁,书院门庭十分开阔。仅录书中萍乡介绍的几处古迹于上,可从一斑之中窥见萍乡历史人文之久远,内涵蕴藏之丰厚,百年前就已作为旅游景点供人们凭吊、游览,其旅游业在当时之兴旺状况,由此可见全貌。

 
 
[ 风景名胜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景名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