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遗产 » 正文

“土”遗址如何走进世界遗产之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2  

  北京时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顺利通过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大家庭”的第48名成员,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土司遗址”成功申遗,让湖南、贵州两省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土”遗址走出了深山老林,走进世界遗产的殿堂,也改变了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

  土司遗址“抱团”申遗策略,也为未来其他项目申遗之路带来启迪。目前,广州等九城市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广东的汕头、湛江、江门、阳江也积极申请加入“海丝”行列。“土司遗址”申遗带来了哪些成功经验?申遗后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应有何预备?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向专家进行深入了解。●南方日报记者杨逸

  “世遗”重视“普遍价值”

  多年以来,“土司制度”只是一个沉睡在教科书里的历史名词,人们只能偶尔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捕捉到它的身影。如今,随着土司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古老建筑群落的惊艳之美重现世人眼前。

  本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土司遗址共有三处,分别是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其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被认定为当代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城堡则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

  所谓土司制度,始置于元朝,至清雍正改土归流结束,是数百年来中央政权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制度。这些地区的族群首领经中央政府委任,对其辖区进行世袭管理。目前,国内现存的土司制度文化遗存共百余处,包括土司城寨、官署、庄园、墓葬等类型。而本次入选的三处遗址,均处于西南山区与中央政权核心地区地理和文化上的最前沿交汇地。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陈平参与了本次世界遗产调研和评选工作。她认为,土司制度无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文化发展、还是对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都具有深远意义。“土司制度包含着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思想,反映出历史上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多元发展的包容胸怀。”陈平说。

  “土司制度为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这对当代社会治理来说仍具有标本意义。”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认为,世界遗产强调全人类公认的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

  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遗成功,让广东首次拥有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

 
 
[ 风景名胜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景名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