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城市学中,对城市更新的定义是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这一定义聚焦于城市物理意义上的更新。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除从物理空间上重塑城市面貌之外,也必然要伴随城市精神过渡到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一旦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会反向作用于其自身发展。譬如在中国,北上广深之所以能被城市“一线城市”,不仅仅在于其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等方面超越其他城市,也是因为内在的气质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北京的恢宏大气、上海的精致洋气、广州的理性务实,以及深圳的勇于创新,都在时时刻刻影响其城市的发展脉络。
在当下的中国,城市的外貌虽日新月异,但对于城市“千篇一律”的指责却不绝于耳。城市的治理者往往着重于对城市实体的更新,而在实际行动上忽略了引导或者遵从城市内在精神气质的形成或更新。
尤其是在第二梯队城市,因为处在极速扩容和城市更新的关键时期,其面对的这种指责就更加的广泛。不过,在一些典型城市中,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改变。
我们看到,近年来一些二线城市的正在极速的更新或转变。因为城市的物理更新,也同时积蓄着气质更新的潜力,以某些事件的发生为标准,这些转变开始朝着一个不同以往的新方向变化。
本期国家经济地理,我们就是要聚焦于这些正在升级或形成新气质的城市。通过梳理,这种升级的动力总体上可以归为两个方向:其一,以一家著名企业或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带动整个城市的升级;其二,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升级改造为抓手,通过强力的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的升级。
在中国,这两种升级模式都有最典型的代表,前者是近年来以“电子商务之都”自喻的杭州市,后者则是以“满城挖”形象闻名的武汉市。
阿里巴巴[微博]定总部与杭州,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至深,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阿里巴巴为杭州注入的创业气质,仍将影响这个城市的发展历程;而作为东方“芝加哥”,武汉市在近几年一直试图复兴历史的辉煌,并为此投入极大的力量和成本,影响也难以估量。
我们目前并不能给出确定性的总结,来一语道破其城市发展的未来,毕竟存在太多变量。不过在我印象中,武汉市是全国第一个有官方发布并畅想50年之后城市模样的地方,在中国,多一些类似超越眼下局势,稍微着眼于未来的想法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