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两会上提出的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管理总体要求。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发展中已经遇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典型的“大城市病”,因此,城市精细化管理实质上就是要分析和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一、精研植物,善于发现,盘活8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大城市病”是否能整体、有效地加以解决?
首先,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如果周围能绿起来,环境自然是养眼、美好的。可是,上海寸土寸金,哪里去找更多的地方来植绿?上海人口密度大,绿化面积有限,要提高大上海的绿化水平,单靠拆迁增加土地平面绿化面积是不够的,而且成本非常高。如何在不占用新的土地情况下有效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辰山植物园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上海高架桥系统发达,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高架道路约400公里。如果平均按20米宽计,高架道路占地约800万平方米,占中心城区面积的1.2%。高架道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增大了交通容量,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效率,但高架桥下缺阳光、少雨露、灰尘多、噪声大,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如果统一优化高架桥下层空间,将其转化为绿化面积,总和将不少于800万平方米,至少将增加中心城区人均0.8平方米的绿化面积。高架桥下空间绿化既能在不占用土地情况下营造更多绿色,又能解决高架路交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一环,这为我们提供了园艺技术应用研究的一处用武之地。
二、劳模领衔,团队聚力,技术支撑,示范引领,实现立体“种”绿
上海辰山植物园对标国际开放、低碳、可持续先进理念,立足自身专长寻求解决方法,确立了以城市生态修复为长远目标、以园艺绿化技术为持久支撑、以成果应用推广为最终目的的角色。2016年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力支持下,由上海辰山植物园胡永红劳模工作室牵头,承担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领域的“城市低光照区域立体绿化技术集成”课题研究项目,并与高新企业和高校跨界、跨学科技术合作,以上海特大城市高架桥下立体绿化技术和空间利用为切入点,围绕实现立体绿化单次植物在墙体上生长周期不少于5年、快速高效地推进城市低光照区域立体绿化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研究与应用示范。
在项目研究中,我们不断提升标准:不仅仅将高架桥下的空间进行绿化,而且从传统平面延伸至立面,通过筛选彩叶植物进行彩化环境,在城市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一幅幅有生命的多彩的立体画。本次研究成果中很重要的一块是筛选出日本女贞系列、野扇花系列、小叶蚊母系列、胡颓子系列、柊树系列等适合高架桥下的超强综合抗性植物品种。
多彩的植物有了,还有支撑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问题。我们通过在轻型介质中加入高吸水材料制成高保水性介质,以工、农业废弃物如聚丙稀腈,或城市绿化垃圾等为原料,进行合成、配制,提出新优轻型介质配方,其特点是,当天气下雨时可吸收大量的雨水,而当天气晴好时又可将吸收的雨水缓慢释出以补充植物的水分;一次浇水即可吸收几十至上百倍的水量,植物在养护过程中不必每天浇水,可减小灌溉的次数。
最后立体绿化不同于地面平面绿化,它离不开新型、轻型的种植容器、雨水净化利用设备、智能浇灌系统等各种设施的支撑,我们将其整合成一体化模块式立体绿化系统,在闵行区虹梅高架下的元江路段建设立体绿化总面积1012.6平方米绿墙,其中包含横向立柱(宽度6米、高6米)的有两组,包含横向立柱(宽度4米、高6米)的有6组,采用双面种植的立体绿化,形成目前上海高架下最大的连续性模块式立体绿墙。
三、攻坚克难,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应用生态化方案,让立体绿化可持续发展
通过项目研究、集成示范,不仅实现了立体绿化植物单次更换周期大大延长、景观植物更加多样,而且就地取材,将城市中修剪下来的树木枝叶,通过微生物发酵、腐熟等技术手段处理,开发利用废弃物作为栽培养护基质,将平时大量流失掉的高架桥自然雨水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既
一定意义上分流了城市内涝的雨水,又能将雨水蓄积起来供应绿化植物生长需要,发挥生态效应。在技术集成中,我们还创新利用当下互联网时代数据资源和设备,有效地创建利用智能传感器和检测点,通过整合分析数据信息,总结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来为管理部门提供便利和提高效率,从而支撑科学决策,推动粗放式、人工化评价走向定量化、智能化评价管理。最后将立体绿化开发商业空间,实现以绿促商,以商养管的模式,为后期养管获得可持续的支撑。
以高架桥立体绿化研究和应用示范为切入点,上海辰山植物园开拓创新,正在逐步构建特殊生境下绿化技术创新体系。针对城市其他不适合绿化的硬质空间,如高架桥下、屋顶、建筑立面等,通过系统研究,已经总结出《移动式绿化技术》《屋顶花园与绿化技术》《建筑立面绿化技术》等一系列城市生态修复的园艺技术专著,为城市营造更多绿色,也为过滤大气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绿化科技水平提供自己的方案。
以提升市民绿色发展的获得感和感受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指导思想,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立体绿网建设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十大”重点项目。上海辰山植物园在政策和市局大力支持下,将继续围绕上海特大城市生态与环境等问题,以华东区植物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基础,在基础学科及其他综合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探索与创新,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标准化、智能化研究,将研究成果体系化,用于实践高架桥下等狭长线路绿化。
我们构想和努力构建的城市是这样的:一个以树木为框架的“植被网络”覆盖着城市。这个框架下又将许许多多的公园、千家万户的绿色阳台、道路绿色沿口、立体绿化墙面、可移动绿化床箱、屋顶绿色平台填充其中。再由纵横八百里的高架立体绿化贯穿整个城市,最终形成多样、多彩、多效的三位立体绿色、精彩上海,为人们提供“绿色、整洁、有序、宜居”的生态环境!
一、精研植物,善于发现,盘活8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大城市病”是否能整体、有效地加以解决?
首先,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如果周围能绿起来,环境自然是养眼、美好的。可是,上海寸土寸金,哪里去找更多的地方来植绿?上海人口密度大,绿化面积有限,要提高大上海的绿化水平,单靠拆迁增加土地平面绿化面积是不够的,而且成本非常高。如何在不占用新的土地情况下有效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辰山植物园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上海高架桥系统发达,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高架道路约400公里。如果平均按20米宽计,高架道路占地约800万平方米,占中心城区面积的1.2%。高架道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增大了交通容量,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效率,但高架桥下缺阳光、少雨露、灰尘多、噪声大,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如果统一优化高架桥下层空间,将其转化为绿化面积,总和将不少于800万平方米,至少将增加中心城区人均0.8平方米的绿化面积。高架桥下空间绿化既能在不占用土地情况下营造更多绿色,又能解决高架路交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一环,这为我们提供了园艺技术应用研究的一处用武之地。
二、劳模领衔,团队聚力,技术支撑,示范引领,实现立体“种”绿
上海辰山植物园对标国际开放、低碳、可持续先进理念,立足自身专长寻求解决方法,确立了以城市生态修复为长远目标、以园艺绿化技术为持久支撑、以成果应用推广为最终目的的角色。2016年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力支持下,由上海辰山植物园胡永红劳模工作室牵头,承担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领域的“城市低光照区域立体绿化技术集成”课题研究项目,并与高新企业和高校跨界、跨学科技术合作,以上海特大城市高架桥下立体绿化技术和空间利用为切入点,围绕实现立体绿化单次植物在墙体上生长周期不少于5年、快速高效地推进城市低光照区域立体绿化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研究与应用示范。
在项目研究中,我们不断提升标准:不仅仅将高架桥下的空间进行绿化,而且从传统平面延伸至立面,通过筛选彩叶植物进行彩化环境,在城市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一幅幅有生命的多彩的立体画。本次研究成果中很重要的一块是筛选出日本女贞系列、野扇花系列、小叶蚊母系列、胡颓子系列、柊树系列等适合高架桥下的超强综合抗性植物品种。
多彩的植物有了,还有支撑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问题。我们通过在轻型介质中加入高吸水材料制成高保水性介质,以工、农业废弃物如聚丙稀腈,或城市绿化垃圾等为原料,进行合成、配制,提出新优轻型介质配方,其特点是,当天气下雨时可吸收大量的雨水,而当天气晴好时又可将吸收的雨水缓慢释出以补充植物的水分;一次浇水即可吸收几十至上百倍的水量,植物在养护过程中不必每天浇水,可减小灌溉的次数。
最后立体绿化不同于地面平面绿化,它离不开新型、轻型的种植容器、雨水净化利用设备、智能浇灌系统等各种设施的支撑,我们将其整合成一体化模块式立体绿化系统,在闵行区虹梅高架下的元江路段建设立体绿化总面积1012.6平方米绿墙,其中包含横向立柱(宽度6米、高6米)的有两组,包含横向立柱(宽度4米、高6米)的有6组,采用双面种植的立体绿化,形成目前上海高架下最大的连续性模块式立体绿墙。
三、攻坚克难,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应用生态化方案,让立体绿化可持续发展
通过项目研究、集成示范,不仅实现了立体绿化植物单次更换周期大大延长、景观植物更加多样,而且就地取材,将城市中修剪下来的树木枝叶,通过微生物发酵、腐熟等技术手段处理,开发利用废弃物作为栽培养护基质,将平时大量流失掉的高架桥自然雨水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既
一定意义上分流了城市内涝的雨水,又能将雨水蓄积起来供应绿化植物生长需要,发挥生态效应。在技术集成中,我们还创新利用当下互联网时代数据资源和设备,有效地创建利用智能传感器和检测点,通过整合分析数据信息,总结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来为管理部门提供便利和提高效率,从而支撑科学决策,推动粗放式、人工化评价走向定量化、智能化评价管理。最后将立体绿化开发商业空间,实现以绿促商,以商养管的模式,为后期养管获得可持续的支撑。
以高架桥立体绿化研究和应用示范为切入点,上海辰山植物园开拓创新,正在逐步构建特殊生境下绿化技术创新体系。针对城市其他不适合绿化的硬质空间,如高架桥下、屋顶、建筑立面等,通过系统研究,已经总结出《移动式绿化技术》《屋顶花园与绿化技术》《建筑立面绿化技术》等一系列城市生态修复的园艺技术专著,为城市营造更多绿色,也为过滤大气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绿化科技水平提供自己的方案。
以提升市民绿色发展的获得感和感受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指导思想,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立体绿网建设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十大”重点项目。上海辰山植物园在政策和市局大力支持下,将继续围绕上海特大城市生态与环境等问题,以华东区植物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基础,在基础学科及其他综合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探索与创新,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标准化、智能化研究,将研究成果体系化,用于实践高架桥下等狭长线路绿化。
我们构想和努力构建的城市是这样的:一个以树木为框架的“植被网络”覆盖着城市。这个框架下又将许许多多的公园、千家万户的绿色阳台、道路绿色沿口、立体绿化墙面、可移动绿化床箱、屋顶绿色平台填充其中。再由纵横八百里的高架立体绿化贯穿整个城市,最终形成多样、多彩、多效的三位立体绿色、精彩上海,为人们提供“绿色、整洁、有序、宜居”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