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全球智慧化、一体化运行的思路,但随后发现这是地球发展的长远趋势,是一个长远规划,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于是又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将对象缩小到一个城市,具有了可操作性,吸引了很多国家的注意,也拉开了全球智慧城市创建的序幕。
2011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编制”,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国家发改委牵头八部委提出“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这些国家机构的号召下,地方城市激情高昂,纷纷投身到智慧城市创建之中。但是,一些参与创建的城市要么茫然不知路在何方,要么埋头拼命建设,前者至多就是节奏慢了,后者问题则较严重,出现大量返工现象,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
一、常见误区
1.速成论
速成论者认为智慧城市创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所以就设置大量的项目,希望通过完成这些项目快速建成智慧城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相关的技术和运营模式还不成熟,对数据的使用和安全管理还没有研究充分,如果贸然采用大范围快速完成的做法,容易产生方向性偏差和数据安全的问题。而且,由于面广量大,如果项目建成后发现问题再改正,就会产生重复投资、技术难以整合和关系难以协调的问题。
2.完美论
完美论者认为智慧城市是高大上的工作,是一种理想状态,必须研究透了,形成了非常详细的顶层设计,才能开始创建。由于着眼于比较完美的远景规划,过分注重顶层设计,迟迟不能形成建设方案,影响了创建工作开展。既然智慧城市技术和运营模式还不成熟,就需要不断探索,寻找科学合理的道路,通过初步试点规划形成的项目实践,不断修正规划的科学性,使创建工作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同时,智慧城市创建需要大量资金,初期应充分研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资金。
3.无关论
无关论者认为智慧城市创建与本部门的工作无关,本部门的工作已经做的很好,很智慧了,不需要参与智慧城市创建工作。智慧城市是复杂的运行系统,涉及到各行业、各部门,很多部门或个体需要你的数据,同时你借助于其他部门的数据,才可以使工作和决策更科学,所以数据交换和共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各部门都有职责及时提供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4.外包论
外包论者认为找一个好的技术支撑单位就可以把智慧城市建成了,他们寻找国内外做得好的某家公司,与该公司签订20年或更长期的合作协议,将所有项目交给该公司规划和建设。这种做法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智慧城市创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民生服务,企业的着眼点是自己利润最大化,容易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大量与城市正常运行相关的核心数据一旦泄露将产生重大安全问题;三是单独一个公司的各方面能力都有限,完全依赖容易造成技术壁垒、技术狭隘和违法行为。
二、创建建议
在全世界都没有弄清楚智慧城市的本质之前,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不能急躁,放慢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政策,引导发展方向
虽然我们未看到智慧城市的庐山面目,但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针对地方玲琅满目的发展态势,国家主管部门应在宏观上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智慧城市发展方向,在微观上制定技术和经济政策,鼓励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在大数据时代来临时,如何有效利用获得的大数据,如何开发各行业大数据的集成价值和延伸价值,如何利用大数据为决策和规划提供支撑,以及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等,都是需要着手攻关的重要方向。另外,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创建工作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应制定规范性文件,规范项目的实施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