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行业如何走进城市生态修复的领域,这是改革开放走向深度发展的今天,时代赋予园林建设的历史使命。“人与天调、师法自然”是园林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会伤害自然。因此,园林建设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还要最低程度干预自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生前说过,改善生态大致有3个层面: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再塑。首先是最小干预,同时生态修复应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修复也是必要的。过去园林绿化行业关注较多的是亭台楼榭、花花草草、曲径通幽、诗情画意、委婉动人等,这些都是必要的,甚至也是生态的一部分,但这些都是较小尺度的园林,现在我们应该把视野对准大园林、大尺度和大生态,原有的眼界和思路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了。
大尺度园林往往营造的是大地景观,大片的纯林、混交林,但它又不是纯粹的林业,譬如在长江流域的城市郊区营造的大片“梅林梅海”、香樟、水杉,天津滨海和渤海边大片的小叶白蜡,北京则是大片的国槐、垂柳、毛白杨。虽然尺度大、面积大,但按园林的要求又应该有精细化养护管理,这是这些大尺度园林区别于林业的管理模式。在进军生态修复中,彰显园林的精细化,既还原大自然,又高于大自然;既要注意宏观,又要注意细节。这正是新时代利用园林绿化手段修复生态的重要特点,即“大尺度、精细化”。
生态修复要高度重视原有城市环境和文化的延续。以北京“三山五园”周边环境整治为例,最初的很多方案几乎都是想重新塑造更多的传统园林,大有营造“七山八园”之势,用所谓新的古典园林去抢“三山五园”的风头,然而这些方案七改八改根本行不通。最终,还是回到大面积拆迁违章和绿化,恢复了当年“三山五园”周边的稻田和极少量的民居,其他很多方案则甘当烘托“三山五园”主题的配角。北京市海淀区北坞公园的设计和施工实践所呈现的景观,成为生态修复中尊重城市环境和古建文物的典范,在园林设计评奖中拔得头筹。
园林绿化要成为“城市设计”的桥梁和纽带。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工作,用园林的手段驾驭城市三维空间,把各种城市要素联系起来,使园林成为城市设计的主角,这应引起更多园林绿化行业人士的关注。园林是改善城市空间的纽带和缓冲剂。高楼大厦、立交桥、绿地、道路和公共艺术可能都很成功,然而,把它们放在一起,又可能支离破碎,园林艺术的介入则可能一下子把这些因素组织得更加生动、艺术、深刻。这是园林在城市中彰显的独特而不能替代的功能,大树荫、水池、雕塑等,把错落有致的建筑和道路交通组织起来,形成城市有机的、人性化的、现代的、有丰富内涵的环境,这是园林独有的本事,在城市设计中大有文章可做。一句话,园林要在“城市设计”中唱主角。
城市绿化要塑造“大树景观”,并对密植树木实行“减法设计”。一个城市要有大树、古树、老树来塑造城市景观,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气质和品位。这并不是要把别处的古树、老树实行“大搬家”,而是对城市现有的树木用施肥、灌溉等各项养护手段加快生长,逐步长成大树,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这件事很重要,却很少有人去做,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
那些过分密植的小树,由于营养面积不够,逐步变成“小老树”,如果不加调整,实行“减法设计”,就会成为城市绿化的灾难。对密植树木实行“减法设计”,不仅能改善植株的营养条件,促进植物旺盛生长,还可以腾出大量的密植苗用于新的绿化工程或进行苗木储备。这需要政府出资或用PPP企业参与的形式大力推进。这个全国性的问题至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而这正是新常态下城市园林绿化最需要关注的焦点,“救救那些密植的小老树!”已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良心。
要关注保护园林绿化企业的健康成长。大型园林绿化企业以PPP的形式投资园林建设,正在摸索经验逐步走向成熟。这需要政府、人大等部门立法,使投资企业的回报得到保障。园林绿化是公益性的非盈利的民生工程,企业只有回收资金得以回报才能可持续,政府诚信是这一形式的保障。另外,要更多地关注全国5万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园林绿化中小企业没有垫资融资的能力因而找不到业务所形成的无奈和尴尬。政府税改的初衷本来是不增加企业的负担,然而对不少园林绿化企业来说,却面临着营改增带来的加税压力。这些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将会影响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园林绿化企业的生路和前景值得关注。
园林绿化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上这些问题需要行业人认真研究,大家共同努力破解这些矛盾,才能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秀晨,国务院参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