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应务实海绵城市急不来
城市建筑如何设计得即舒适又大气;建海绵城市能否破解城市“看海”窘境……7月20日,在南宁举行的2016城市设计与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区内外的各路专家纷纷支招。据悉,本次论坛为《内地与香港CEPA服务贸易协议》正式实施后,桂港两地建筑业界首次携手主办,为桂港合作交流系列活动之一。
设计不能为外形牺牲功能
当天的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指出,由于快题式设计、快餐式思考,加上超常规的建造等急功近利行为,导致了现在很多建筑出现量大质低的问题,许多建筑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表面光鲜宏伟,里子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建筑给保洁、安保人员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有的内部设计不合理导致上班排队,这就不是全方位关怀,“建筑创作如果脱离本原,只注重追求光鲜的表面和张扬的形式,而不注重建筑的内在品质,就偏离了建筑设计是为了人的根本目的”。
孟建民提出了“本原设计”理念:未来的南宁城市建筑,不要为建筑而建筑,而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建筑服务于人。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外部造型,更要注重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环境品质。建筑环境是否健康、高效和人文性,都是比外观更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
建海绵城市不能操之过急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如今,很多城市都面临这一“尴尬”。近两年来兴起的“海绵城市”,为治理这一城市病开出良方。当天的论坛上,南宁市作为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也备受各方关注。
南宁市海绵城市和水城建设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南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区域位于中心城核心地带,横跨邕江两岸,面积为54.6平方公里。通过那考河流域综合整治(PPP项目)、南湖初期雨水溢流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国际会展中心及石门森林公园雨水综合利用工程、五象湖公园及周边水生态修复及防内涝综合调度工程等,打造“海绵体”,最终实现收集雨水、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的目标。
专家表示,告别城市“看海”,最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是建设“海绵城市”。让被水泥硬化的“铁壳城市”逐渐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纳,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系统。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海绵城市”,但目前人们对其内涵还普遍缺少理解。同时,一些地方急于求成,用“运动式速度”建设。
“海绵城市”如何建?应避开哪些误区?建成海绵体后,未来的城市能否告别这一尴尬?对此,专家表示,打造海绵城市,不是推翻一切重来,而是与传统相结合,对现有资源重新调整。建设海绵城市,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规划建设,尽量保留一个地方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