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建设 » 正文

重庆探索山地“海绵城市”建设 无经验可循尚需因地制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0  

  2014年以来,作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的重庆悦来新城,按照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结合山地城市实际情况,目前正从规划、建设、技术标准、投融资政策等多方面全力探索山地城市的“海绵体”建设。

  基层认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但由于其尚属新生事物,无论从建设标准还是管理体制都还在摸索中。国家应考虑各地实际情况,避免政策制定和标准一刀切,让各地试点和探索能真正取得成效。

  屋顶花园、调蓄池、植草沟 无处不在的“海绵体”

  位于嘉陵江畔的重庆悦来新城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也是唯一以山地为主要地貌特征的试点区域。近日,记者走进正在建设中的悦来生态城,感受山地城市“海绵体”究竟是如何打造的。

  在新城会展公园山顶的一幢公共建筑屋顶,记者发现,和一般进行防水和硬化处理的屋顶不同,这里的屋顶分布着十来个大小不一的花园。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寄然告诉记者,这些花园能够吸纳部分降雨,而其他的雨水则通过屋顶和楼面的各种收集管网统一汇集到大楼旁的雨水收集池。雨水经沉沙过滤后,可以用来进行植物浇灌。

  在大楼不远处,一个5000平方米的水塘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中格外显眼。“这以前是口山坪塘,在建设过程中特意保留的,将来可以改造为调蓄池,用作雨水的储存、净化和再利用,同时与绿带内的景观和湿地打造成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熊寄然说,重庆属于丘陵地貌,高差大,雨水储存和输送具有天然优势:收集的雨水通过植草沟和雨水花园进入调蓄池,调蓄池对进入其中的雨水进行净化后,再输送至海拔低处,用于路面冲洗、苗木浇灌和回补地下水。

  道路排水方面,记者在正在施工的高义路看到,植草沟这一“新工艺”正在取代过去“雨水箅子+排水管道”的老技术。施工单位贵州建工一建项目负责人杨绪言告诉记者,1.5米深的植草沟里从下到上共分7层,包括:防渗膜、卵石层、下层土工布、沙垫层、上层土工布、种植土和草皮,今后道路雨水将不会迅速排走,而是被“吸收”在里面。

  熊寄然表示,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更多的是保留地块中的崖、溪、谷、岸等原有自然地貌,依山就势,顺势而为。以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来设置各种可吸水的“海绵体”。

  防内涝、控水质、循环利用 山地海绵城市有三大利好

  记者调研了解到,重庆试点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减少城市内涝,保障三峡库区水质,以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首先,重庆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重庆具有典型山地城市特点,地形高差大、道路坡度大、汇流速度快,易形成较多的凹地,积水到凹地速度快。因此,山地城市比平原城市在相同面积内集流时间更短,其凹点成为山地道路的多点“下沉式”积水易涝点。而悦来新城通过打造阶梯式“拦水”海绵体,可减缓雨水沿纵坡方向的速度,从而解决山地城市凹点积水的难题,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其次,重庆占据整个三峡库区85.6%的面积,肩负着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以道路雨水为例,负责悦来新城交通道路建设的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道路交通专业副总工程师龚华凤告诉记者,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雨水通过车行道边的雨水箅子直接进入下水管道后,迅速排走并汇入就近水系,雨水中携带的杂质和污染物也一并流进江河,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嘉陵江、长江乃至三峡库区的水质污染;而现在的植草沟技术则将道路雨水留了下来。

  第三,重庆虽然坐拥三峡库区水资源,但高差大的地形、深切的河谷,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人均水资源量低。熊寄然说,作为山地城市,重庆市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地形的利用。试点区域具有阶梯式地形特点,最大高程差达到220m左右,整个区域的海绵建设遵循高收低用原则,相关设施依托地形而建,实现阶梯式雨水循环利用,充分节约能源。

  缺标准、少经验、流程繁 海绵城市配套政策亟待出台

  记者从采访中也了解到,由于技术标准尚未建立,管理体制还没跟上,悦来海绵城市试点面临时间紧、工程量大的挑战。

  基层认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直接经验可循”。比如说,在技术标准上,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主要针对平原城市。悦来新城作为典型的三峡库区山地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本地径流系数远高于指南提到的年径流系数,如果单纯盲从于年径流总量的控制,只会有悖于本地水的自然循环规律。在建设经验上,海绵城市建设兴起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经验可循。

  杨绪言告诉记者,以新的道路设计方案下的路缘石为例,现在还没有厂家在进行批量生产,而且安装工艺、流程都变了,工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来装。此外,人行道需要铺装的透水砖现在也还找不到合乎标准的产品,这些材料不能及时到位工期肯定会受到影响。

  此外,现行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体制也还不适应时间要求紧迫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部分设计、施工单位人士表示,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一个项目从规划、立项、可研到最后建设,十几个程序如果按部就班走完,至少需要一年多时间。加上海绵城市本身就是新生事物,一些对此并不熟悉的专家用“老眼光”来对这些设计进行审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项目的进度。

  针对这些情况,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基层人士建议,要加强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底基础研究,避免出台一刀切的指标和政策,各地要因地制宜,出台不同的地方标准;要加强系统性的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行政审批环节效率,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速度要求;设计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与回报机制,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 园林城市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城市
点击排行